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腹水培养阳性;2.腹水中白细胞计数大于250/mm3;3.腹水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250/mm3;4.腹水中细菌培养阳性;5.无明显腹腔感染症状的肝硬化患者。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腹水培养阳性和腹水中白细胞计数大于250/mm3,这两个依据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针对无症状的肝硬化患者,对SBP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此外,腹水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阳性也能够进一步证实SBP的诊断。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简称SBP),是指腹水中无明显腹膜炎灶或明显肝硬化病因的细菌感染。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腹水检查和腹水培养等方面。下面详细介绍其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度腹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易被忽略。当疾病进展时,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精神异常等严重症状。此外,患者的腹部常出现压痛、腹水、移动性浊音等体征。因此,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重要线索之一。
2.腹水检查
SBP患者的腹水检查常表现为低蛋白质、高腐化度、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等特点。具体来说,若腹水中中性粒细胞计数≥250/μL,则需排除感染病因引起的腹水;若计数≥500/μL,则视为SBP。此外,在腹水检查中,若液体外观颜色为浑浊,或腐化度≥1,则亦提示该患者可能存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腹水培养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腹水培养结果。腹水采集后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如直接涂片染色、细菌培养等,可发现细菌感染的存在。目前,革兰氏阴性菌和肠道杆菌科细菌是SBP主要的病原体。此外,对于无法培养菌的情况,也可采用凝胶强度负压腹膜吸引法,从而获得诊断性腹水。
总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腹水检查和腹水培养等方面。针对诊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病的特点与规律,对可能存在SBP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合理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60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