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讨好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关注或赞同,这种行为习惯被称作“讨好型”。讨好型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但是当一个人过度讨好者时,会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根据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内外两个层面,这一层面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过度讨好的现象出现。
于是本篇文章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讨好型的心理行为习惯。
一、人际交往的策略
人类是社交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积极寻求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在某些情况下,讨好别人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具优势。比如在工作中,可以通过讨好上司来获得晋升的机会;或者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讨好朋友、亲戚来获得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二、讨好行为的负面影响
然而,问题在于,有些人讨好别人的行为却过度,甚至会以此来取悦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对于这样的人,即便做得再好也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自我否定的想法使得这些人开始失去自我,即渐渐失去了自己内在真实的样子。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开始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同而忽视他们自己的需求和价值。
三、荣格心理学中的个性
根据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内外两个层面。内部层面通常表示人的本质、真实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外部层面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展现给外界看的个性特质和形象。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强调外部的层面并忽视他们内部的需求。这样会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变得模糊,并开始失去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四、从荣格心理学中获取的启示
荣格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和谐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真正个性,而不是在行为上迎合别人。因此,建立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自身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需求,是讨好型人群宣传内在个性,突破自我束缚的一个重要步骤。
总之,讨好型行为并非全然诟病,在合适的场合,讨好行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策略。但是,如果你试图通过不断讨好别人来取悦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那么这种讨好型行为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衡,并在社交中保持自信与尊严,讨好型人需要认识到自己内外层次的关系,并尽量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意愿。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48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