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时期:第一次是民国时期的战争通胀,第二次是建国初期由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引发的通胀,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通胀,第四次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改革通胀;最后一次则是九十年代初,由于前苏联解体、国际经济体系调整引发的通胀。
首先,民国时期的战争通胀,从1930年代开始至1949年,主要由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导致的财政赤字,期间法币持续贬值,物价飞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其次,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恢复战争破坏的生产力,政府积极进行经济建设,银行大量发行信贷,导致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第三次通胀是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次不仅是物价上涨,更是由短缺经济引发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的重大膨胀。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改革期间,由于到计划预算制度的调整和价格体系的改革,市场价格自由化引发的通胀。
最后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前苏联解体、国际经济体系的调整,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物价也受影响,出现了通胀。
通货膨胀可以指代一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通常由于货币供应过多,或者供求关系失去平衡时出现。中国历史上的五次通货膨胀,给我们的教训是,应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保持市场供求平衡,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5852550@qq.com,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20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