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典故和成语,意思是借来的宝物在不损不失的情况下如期归还给原来的主人。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主人公是秦国和赵国的君主。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用在中国,表示对借用财物并完好如初返还给原主的行为的衬托,也形象地表示了对诚实守信、守诺服责的人的赞扬。
战国时期,秦惠王欲求和燕、赵两国结盟以对抗其它的强敌。然而,赵国考虑到秦国的强大,一直对这种结盟持保留态度。为了使赵国信服,秦惠王派人秘密将自己珍贵的玉璧(璧是一种古代祭祀天地的玉器)送给赵国王,寓意以此玉璧为质押,秦赵两国可以结为良好的邻邦。
然而,不久后秦国的国力大增,想要收回那件玉璧。秦国派遣了公子兰去赵国,可是赵国王并不愿意归还。于是,公子兰便巧妙地用策,最终赵国王被说服,那件完好无损的玉璧最终还给了秦国。就这样,“完璧归赵”的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个故事赞美了人间的诚实守信,并以此来呼吁社会保持诚信。
扩展性内容方面,除了成语本身的含义,”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其更深的象征意义。”璧”在古代是用于祭祀天地的神器,象征着遗德与诚信,而”完璧归赵”典故则表达了对恪守诚信,恪尽职责的深深赞美。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8137522@qq.com,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200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