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书记六皮精神是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和“六皮”精神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请问红军的“六大精神”是什么?
红军有 四大 精神: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信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潘心源(1904-1931)红四军政委,红十三军政委,革命烈士。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又名潘心元, 1904年2月生于浏阳县丰裕乡一个富裕家庭。1916年底,由家庭安排,与周坤元女士结婚。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他眼界大开,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成为青年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22年把妻子接到长沙,先后在崇实职业学校、明宪女中读书,直到长沙马日事变后因被捕而辍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其时,王震在长沙做工,他借用王震的工钱做党的经费开支,写借条给王震到乡下潘家去挑谷还账。1924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他到浏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浏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掀起了农村革命高潮。
1926年10月建立中共浏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他动员母亲参加革命活动,任乡妇女主任兼管农会财务,工作非常积极。1927年2月,他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积极培训农民革命武装力量,及时组织了浏阳工农义勇队,任党代表。他是中共党内较早实际从事革命武装力量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之一。他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期间写信给浏阳县委,要求将工农义勇军扩大为一个师。他回浏阳后,用国民党县党部和县工会、县农会的名义,收缴全县团防局的100多支枪,扩大农民武装。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时,他掌握了用枪支、梭标、大刀武装起来的数万农军,并率浏阳农军参加了湖南10万农军围攻长沙的斗争,打到长沙小吴门后奉命撤退。他千方百计保存浏阳农军武装,为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准备了有生力量。
1927年9月,他参加了秋收起义的准备工作,出席了在安源召开的军事会议。陪同毛泽东到铜鼓直接指挥起义部队。曾被国民党地方武装两次逮捕,他都机智地逃脱。协助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攻打浏阳县城,救出被关押的革命群众。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他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组建了北区游击队,改组浏阳县委后,任书记。1928年任中共湘东特委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农民部长,坚持在平、浏、醴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29年任中央巡视员,到湘赣红军中传达党的六大精神,检查工作,参加朱毛红军的领导工作。1930年2月当选为红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历任红三军代理政委、红四军政委、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加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之役。他多次往来于上海与苏区之间,传达党的指示,了解红军斗争情况,写了多篇报告,总结秋收起义和红军斗争的历史经验。1930年底,他以中央巡视员身份留在湘鄂赣苏区指导反“围剿”斗争。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曾写信给妻子:“吾有随时牺牲的可能,望汝对侠仙、侠游、侠仁吾儿,万勿使其失学,务必教其以吾志为志。”他已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并希望儿女继承父业,革命到底。
1931年,经周恩来安排,他以中央巡视员身份,赴浙南地区工作,任浙南红十三军政委。1931年在浙江省玉环县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年仅27岁。在其就义地建有“红十三军烈士墓”,以志纪念。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原文:
《与朱元思书》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释义: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释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扩展资料: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
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1、《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朱元思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朱一龙朗诵致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一是学习他热爱工作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在工厂、矿山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尽职尽责,热爱本职工作,专精于本职工作,勤恳负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
二是学习他那种肯吃苦,肯奉献的精神。组织安排焦同志到环境条件差的兰考县当县委书记,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任何条件。他反而主动工作,很快就融入到当地人当中。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穷落后,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耐劳,积极带领兰考人民抗击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拼了命的。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崇高精神。焦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总是装着普通人,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做实事,为群众做好事。比如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有一对孤独的老人,他们很无助,生活很艰难。
冬天天气冷,要下大雪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两个老人。他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请求帮助,给老人送去暖和的衣服,说:“我是你儿子,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感人。作为一个团的干部,我们要像焦同志一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努力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
第四是学习他诚实自律、克己的工作作风。有一个细节。根据焦同志儿子的回忆,当时县委大院里有一个剧院。卖票的同志得知自己是县委书记的孩子后,没有直接让他买票。焦同志得知情况后,不仅批评了孩子们,还批评了他的家人,要求他们第二天补票。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同志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很严格,不允许自己和家人专事。作为一名团干部,我们要像焦同志一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明,廉洁奉公,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焦裕禄同志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但在考察过程中最感动的是,人们最感,最不忘的是他在短时间内找到了管理三害的方法。这个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谁掌握了大众的观点,谁就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支持。谁实践了大众路线,谁就能从大众中吸收智慧和力量。大众在党员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大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关于本次朱书记六皮精神是什么和“六皮”精神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8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