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大量鲜玉米怎么保鲜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鲜玉米如何保鲜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量鲜玉米怎么保鲜和鲜玉米如何保鲜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鲜玉米怎么保存?
鲜玉米的保存方法:
1、我们买到的新鲜的玉米,买的时候就被卖菜的剥的很干净了。建议大家最好自己剥皮,留下两三层会更好。
2、然后取一保鲜袋,将玉米放入保鲜袋内,注意玉米不需要清洗。
3、尽量排除袋子内的空气,把口袋扎紧。
4、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就可以长久保鲜了。想吃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来先剥皮,再放入水中解冻,解完冻洗干净放入锅中煮熟就可以吃了,口感与新鲜玉米没什么两样。
扩展资料:
由于在常温下甜糯玉米采后的含糖量迅速下降,所以要速度进行低温冷藏。试验表明,30℃下,采后1天约有60%的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10℃下1天约有25%的糖转化为淀粉,尽管0℃低温对糖转化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1天里仍有6%的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糖分的损失,会明显影响鲜食玉米的特有风味和鲜嫩品质。
所以鲜食玉米不能长时间贮藏,更不宜在常温条件下久放。鲜食玉米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0.5℃,相对湿度95%-98%。
将冷冻后的玉米穗剥去大部分苞叶,仅留一层内皮,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内,每箱5-7.5公斤,扎口码垛贮藏。注意码垛时要留出通风道,库温保持恒定,控制在0℃±0.5℃。这种贮藏方法一般不宜超过20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生玉米冷冻半年不会坏
大量鲜玉米怎么保鲜冷库
1.保鲜冷藏:新鲜玉米在0~1℃冷藏。新鲜玉米在常温(25~30℃)下只能保存1~2天,0℃下可保存半个月左右。2.将脱毛后的鲜玉米芯在-45℃下速冻,然后真空干燥至水分含量10%左右,再用聚乙烯薄膜包装,室温下贮藏一年以上。经比较,冻干的成本低于冷藏。3.速冻低温贮藏法:将新鲜玉米在低温(-30℃~-25℃)下冷冻,低温贮藏。
怎么储存鲜玉米 储存鲜玉米的方法
1、冷藏保鲜法:生鲜玉米剥皮后,使用保鲜袋保裹后,放在家用冰箱冷藏室能够存在7~14天。
2、冷冻保鲜法:生鲜玉米包装后放入冷冻室,可以保鲜3~6个月。煮熟玉米包装后放在冰箱冷冻室能够保鲜1~2年。
3、生鲜真空法:使用真空袋包装生鲜玉米,抽尽空气后,可以保存3~8个月。袋内空气抽得越尽,保鲜时间越长。
4、罐头保鲜法:先将玉米棒去芯轴后,洗净加水灌装罐头瓶,通过高温灭菌,加入食品防腐剂,能够保存1~2年。
5、盐水淹制法:使用罐坛,将处理干净的生鲜玉米放入罐中,注满5%食用盐水,和农家淹菜一样,食用时使用清水浸泡12小时,除去食用盐,再享饪食用,能保鲜5~12个月。
大量新鲜玉米如何长期保存?
步骤/方法
方法/步骤1:
剥去玉米外层的厚皮,留3层玉米的内皮,不必择去玉米须,更不必清洗,放入保鲜袋或塑料袋中,封好口,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保存。储存期很长,至少在下一个玉米上市季节之前,能保证你随时可以吃到鲜嫩的玉米。
方法/步骤2:
食用前,把玉米从冰箱里拿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煮开后,继续煮8分钟即可。不用提前解冻,更不要水开后再放入冷冻的玉米煮。
方法/步骤3:
煮玉米,无论是新鲜的玉米,还是冷冻保存后的玉米,在煮的时候,都不要剥去所有的玉米皮,留几层内皮和须子,煮出来的味道才香。煮玉米要冷水下锅,煮的时候,放一点点盐,可以使玉米的口感更甜香。
方法/步骤4:
保存玉米粒:直接把生玉米粒剥下来玉米粒放进冰箱的冷冻室。等到想吃的时候随时拿出来,按照平常的吃法就可以了。此法还可以做成鲜玉米面,磨成粉后分装入保鲜袋,放入速冻箱里,什么时候想吃就取一小袋。
注意事项
不论哪种方法,如果能够采用真空包装,口味更佳。
整支玉米的保存方法如下:1)剥去玉米外层的厚皮,留3层玉米的内皮,不必择去玉米须,更不必清洗,放入保鲜袋或塑料袋中,封好口,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保存。储存期很长,至少在下一个玉米上市季节之前,能保证你随时可以吃到鲜嫩的玉米。2)食用前,把玉米从冰箱里拿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煮开后,继续煮8分钟即可。不用提前解冻,更不要水开后再放入冷冻的玉米煮。
鲜玉米怎么保存时间长 鲜玉米的保鲜方法
1、鲜玉米棒剥去玉米外层厚皮、留下内皮,放入保鲜袋或塑料袋,在冰箱中保鲜即可。
2、生玉米保存时,应先剥去玉米外层的厚皮,只留下两三层内皮,不用清洗,直接放入保鲜袋或塑料袋中,封好口,放入冰箱冷冻室里保存即可。这样玉米能储存半年不变质,并且始终鲜嫩不变。想吃时,取出玉米,无需解冻,洗净后放入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煮开后,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8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