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地下水的分类依据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地下水的定义与分类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①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②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潜水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③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基本类型:
1.包气带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称为包气带或不饱和带(图6-2),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包气带水处在地表附近,受气候、植物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等影响较大,是不稳定的地下水源。
图6-1 沉积物及岩石的各种空隙
(据夏邦栋,1995)
A—孔隙及其发育的不同情况,其中A-1—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A-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A-3—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A-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B—裂隙;C—洞穴(溶洞)
2.潜水
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即地下水面。图6-2所示饱和带中即为潜水。
潜水面随地形起伏,不过潜水面的起伏要比地形起伏和缓得多。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向低处缓慢流动,每天约数厘米或每年若干米。如河流切穿了潜水面,地下水涌出随河水排走。
图6-2 地下水的垂直分带
(引自Holmcs)
潜水面和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层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埋藏深度随着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补给量大,潜水面上升,埋藏深度变浅,水量丰富;干旱季节则补给少,潜水面下降。因此在包气带与潜水之间,常形成一个暂时饱和带。
潜水分布广,埋藏浅,便于汲取,是人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当今人类的活动,如抽取地下水、挖沟改变地表排水系统等,都可能改变潜水面的位置和形状,甚至造成水质污染和地面沉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受上、下两个隔水层的限制,其深部在静水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如打井或钻孔打穿上部隔水层,水便能沿着井孔上升,如果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承压水就自行喷出地表,成为自流井(图6-3)。
自流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最适宜的构造类型为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自流水盆地可以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排泄区和承压区。含水层中间部分埋在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地表。含水层高位一端为补给区,低位一端为排泄区,中间是承压区。在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地下水有水位差,产生水头压力,故在承压区形成自流井,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
承压水含水层面积较大,水量较丰富,深埋地下,受地表影响极少,水质干净,成分、水量也较稳定,常形成自流井,故是非常理想的地下水资源。
图6-3 承压水(自流水)
(据夏邦栋,1995)
1—隔水层;2—含水层;3—地下水位;4—地下水流向;5—钻孔,水未喷出;6—钻孔,水喷出;7—降雨补给含水层;8—上升泉;H—压力水头高度;M—含水层厚度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
1.按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可区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和脱出水等;2.按地下水的力学性质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 2.裂隙水 3.岩溶水
地下水的分类
根据透水层、含水层和隔水层的不同组合形式,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即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其中,包气带水中含有土壤水、上层滞水等。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通过这两种分类的组合,可得出几类具有不同特点、类型的地下水。
1.包气带水
它指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包括土壤水、上层滞水(图-12)。
图1-2 包气带及饱水带示意图
(1)土壤水
它指埋藏于包气带土层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毛细水补给,过量的降水补给可垂直入渗到潜水含水层直接转化为潜水等。
(2)上层滞水
它指位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及气候影响较大,水量一般较小(图-13a)。
图1-3 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示意图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对工程建筑仅有一定的影响。
2.潜水
它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连续、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一般存在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孔隙中,形成孔隙潜水,也可以充填于基岩的裂隙和溶洞中,形成裂隙潜水和岩溶潜水(图-13b)。
潜水的主要特征如下:
1)潜水面以上无连续、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直接渗入补给,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潜水的分布区与潜水的补给区是一致的,因而某些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能很快影响潜水的变化,所以,潜水的水质也易于受到污染。
2)潜水由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在山脊地带的潜水位最高处可形成潜水分水岭,自此处潜水流向不同的方向。潜水面的形状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它受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控制,并常与地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一般地面坡度越大,潜水面的坡度也越大,但潜水面坡度常小于当地的地面坡度。
3.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图-13c)。
由于隔水顶板的存在,承压水能明显地分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三部分。补给区大多是含水层出露于地表的部分,比承压区和排泄区的位置要高;承压区是隔水顶板以下、被水充满的含水层部分;排泄区为承压水流出地表或流向潜水的地段。
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水质不易受地面污染。
在存在承压水的情况下,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果基底下部水头压力较高,基底至承压水面的压覆土层较薄,则有可能引起基坑突涌,破坏坑底的稳定性。
地下水分类依据
地下水分类依据
地下水分类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类型地下水?怎么区分地下水的区别,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到知识,接下来有我为你带来地下水分类的依据 。
地下水分类依据1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根据根据地下水的某一特征和综合考虑地下水的若干特征进行分类。
有三种分类方法:
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2、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
3、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大家要爱护水环境。
地下水分类依据2
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
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
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土壤和岩石饱和,并补给泉和井的水;
三是在地下的岩石空洞里、在组成地壳物质的空隙中储存的水。地下水水温随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循环深度不同而变化。地下水温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恒温带深度不同,水温不同,我过大部分地区,潜层地下水温度范围为10-22℃。而具体的地下水温,会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升高多少取决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岩性的地热增温率。以至于有温泉,有地热等。
说起地下水,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毕竟我们平常说饮用的水,一般都是地下水。特别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小伙伴,其实都是打得有一口井,然后以此生活的。那大家知道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地下水系统分区依据
一、东北松辽地下水系统区 ( A)
主要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划分。松辽地下水系统区的主体为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平原西部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等山脉是区内地表水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从地下水循环的角度讲山地和平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周边山地和松辽平原划归为同一个地下水系统区。此外,在划分时还充分考虑了该区与其他地区气候条件和构造特征的差异: 按板块构造学说,松辽地区属于欧亚板块黑龙江亚板块,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 从气候特征来说,该区主要为东北中温带湿润区,与相邻的华北暖温带亚湿润区有较大差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区。由于构造控制着地下水的循环条件,而气候分带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因而,从构造和气候角度来考虑,该地区也应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区。松辽地下水系统区跨黑、吉、辽、内蒙古四省区。
图1-4-1 中国北方地下水系统划分初步方案审图号GS (2009) 1582号
二、黄河流域及海河 -淮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区 ( B)
主要依据地表水系、构造和地貌条件划分。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 中部地区海拔在 1000 ~ 2000 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 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地势平缓。在黄河上游地区,山地高耸,切割强烈,汇入支流多,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对地下水循环影响大,由于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因而主要依照地表流域范围来划分系统边界; 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海河、滦河流域,在构造上属于欧亚大陆华北亚板块,该板块北以阴山断褶带与黑龙江亚板块相隔,南以秦岭断褶带与扬子亚板块相临,西边界为贺兰山断褶带,东界延伸到海洋,构成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考虑到大地构造对区域地下水循环的控制作用,所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依照板块构造边界来划分系统区。另外,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海河、滦河流域在地貌上主要由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组成,由于黄河穿越,影响着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使两个地貌单元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分区。总的来说,本区是在综合考虑水系、构造、地貌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以流域为主,同时考虑构造和地貌条件,这样既保持了黄河流域的完整性,又充分体现黄淮海地区在大地构造和地貌上的整体性。
三、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区 ( C)
主要依据地貌和气候条件划分。西北内陆盆地主要分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该区地处我国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非常稀少,而蒸发却极其强烈。受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各个内陆盆地有独立水循环系统,与外界基本不存在水量和水质的交换。一般来说,盆地周边的山区降水量大,而盆地尤其是盆地中心地带降水量极为有限,所以水资源形成起源于山区降水和融雪,以地表或地下径流形式汇入盆地平原,期间经多次转化,最终消耗于盆地中心的沙漠地带,这种以山区→山前戈壁带→细土平原 ( 绿洲带) →沙漠带的水平分带性是内陆盆地水循环的普遍方式。由于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非常相似,所以把整个西北内陆划为一个独立的分区。另外,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构造条件,如该系统区与黄河-淮河-海河地下水系统分区即以贺兰山断褶带为界,与藏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分区以昆仑褶皱系为界。
四、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 ( D)
主要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划分。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的主体为内蒙古高平原,东以大兴安岭南段与松辽地下水系统区相隔,南以阴山与黄河-淮河-海河地下水系统区相隔,都为地貌单元分界线,西界、北界为国界线。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总体流向是由山区、丘陵区向高原、河流及洼地、湖泊汇集。部分盆地形成自身完整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其次为人工开采。
对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研究程度低,基础资料缺乏,故未对其进行一级和二级系统划分。划分该地区地下水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工作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地下水的分类依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地下水的定义与分类、地下水的分类依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7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