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我为一什么观点(万物与我为一啥意思)

很多朋友对于万物与我为一什么观点和万物与我为一啥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什么意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讲的是顺应自然,免

很多朋友对于万物与我为一什么观点和万物与我为一啥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万物与我为一什么观点(万物与我为一啥意思)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什么意思?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怎么解释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说: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2、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齐物论》。原文节选: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

整个的天下在实相上不会比秋毫的尖头大,相形之下那有形的大山却是渺小得很;我们的寿命在实相上不会比夭折的小儿寿长。

相形之下那八百寿的彭祖却是夭亡的小儿,这就证明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扩展资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解析:

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被许许多多研究庄子的学者、各路大师做过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其中南怀瑾在他的《庄子讲记》中解释道,“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

也就是说把天地、万物和我从性质上分离开来——我并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万物也不属于我。我与天地、万物同属于一种不知名的东西的一个部分,至于这种东西究竟为何物,大概是“道”吧。

庄子的前辈(或者更多的人定义为老师)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遍地说,庄子与老子在思想上并无差异,只是一般认为老子表达思想重逻辑,而庄子却更像个浪漫的诗人、散文家、预言家(照我看来更像那个楚狂接舆)。

他也同老子一样论“道”,虽然成文下来洋洋洒洒,不如老子简洁,但本质上也是老子的“道”。因此他说的天地、万物、人,究其根源就是“道”所生。而“天人合一”的“一”,根据“道生一”的法则倒退一步,“一”也是“道”所生。那么,与其说“天人合一”。

不如说是“天人合道”。“天人合道”一词似乎把“天”和“人”的位置摆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问题上。道是何物,能够囊括天地、万物和人呢?又该如何做到“天人合道”呢?用现代的语言,或许可以把“道”称之为“自然”吧。

现代科学似乎总是喜欢将人与自然划分开来,似乎人从拥有社会性的那一刻开始就脱离了自然,站在了与自然对立的一面,甚至把人摆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但庄子《齐物论》一篇的篇名就已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一体的。

因为“齐物论”一名包含“齐物”、“齐论”两大方面。其中,“齐物”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虽然看似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齐为一体,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既然“天”、“人”生而同宗,固成一体,人又哪里需要去做到“天人合道”呢?

庄子云:“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作为人,“无适焉,因是已”,地位无需摆正,思想才是需要摆正的——顺应自然,顺应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

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就是“我”存在,世界存在。“我”消失,世界消失

科学的发展就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但是人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借助工具也不能改变这一点。所以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它的发展被人的身体条件所束缚。

哲学是为了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太过强调唯物,所以很难解释科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它只能等待科学发展,来解释新的问题。

但是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世界观”的地步了。物理学中,为了解释量子力学,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能近乎完美地解释量子力学的问题,但是它们所表达的世界观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相悖的理论——哥本哈根学派。还有诸如“多重世界理论”这样在唯物主义看起来是奇谈怪论的理论。所以当科学进入了研究“世界观”的范畴时,哲学所能生存的空间就更少了。如果科学能够把“意识与宇宙的关系”解释清楚,那么哲学就再没有立足之地了。

所以哲学永远是对科学的补充。当一个哲学理论,能够解释所有事物的运行原理的时候,这个哲学理论在“当前”就是成功的。

唯物主义只是一个不会错的理论,它很少有错误(除非新科学理论与它的原理相矛盾),它一直依赖科学,缺乏创造力。它比唯心主义唯一的进步在于:它提供了从整体上分析一个事物的方法——辩证法。除此之外,它不过也是一个不成熟的理论而已。

如果说有什么有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的话,只能说是科学,不是任何一种哲学。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必须由科学来判断。

假如科学最终不能解释一切,所有不和科学相矛盾的,能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的“哲学”,都是“正确”的。

而科学是“人”的科学,解释的是人所观察到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人体能感觉到颜色、声音、力、味,并且它是三维的。所以人不太容易解决“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要素”,“宇宙是几维的”这样的问题。要说人被什么所束缚,那就是这具躯壳。

如何理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归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句出自《庄子·齐物论》中,说的是天地与我皆是由宇宙造化,放下其他与我之论而圆融天地之间。这一句也是《齐物论》中的精髓,一切人事物归于相同,没有区别之论、没有大小、是非、善恶、贵贱之分。

这一文,交汇许多宇宙观方面的问题,很好的说明古代哲学何以为。混沌与万物、宇宙与我、其他与我、善与恶、是与非、大或小的关系及存在的意义。

不由自主地想到《道德经》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一切万物都归于一。宇宙即一,一生两极,阴阳存则万物生长。

其中这句话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皆是互通的,万物包含了天地与我,而万物与我归于一,我与所有人事物都是归于宇宙的。一即宇宙,同,则万物归一。

存在与关系

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的存在是宇宙造化,是两极关系,我感知到天地,才知晓这个存在。宇宙看待一切皆是平等的,在宇宙里,我与天地无差。

犹如宇宙看待世间万象,皆是平等的,善恶、是非、美丑、男女、阴阳、植物与动物、人与动物这些关系与存在,宇宙看待这些都是并生与平等。宇宙不会分化高低次序,宇宙包容万物,宇宙不会以辩论来偏颇对待某人事物。

万物与我为一,因为宇宙造化了万物与人,人等同宇宙的小小一部分,人要知晓辨别便分化出了两极对立关系。为了体验到其他,所以归类自己与其他是分开的;为了体验到善,所以生出了恶来辨明善该是何;为了体验到美,所以生出了丑来瓦别何为美。

然而,人总在体验与认知游戏里,一点点忘记了本质。忘记了万物与我为一这个宇宙面相,反倒是本末倒置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造化万物与我,宇宙看待所有皆是平等。

好了,关于万物与我为一什么观点和万物与我为一啥意思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没有问题,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70298.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