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李白说崔颢黄鹤楼和李白对崔颢黄鹤楼的看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为何李白用“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黄鹤楼》呢?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后世之人或说此说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明朝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卷十一《搥碎黄鹤楼 》中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诗作出过详细的考证,现引文如下:“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另外,明朝的另一文人蒋一葵在自己撰写的《尧山堂外纪》中也曾提到与此事有关的这则故事,故事写道:“崔颢题诗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过武昌,见此诗叹服,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后,一禅僧用此事:‘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言而喻,这两人一致认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后人穿凿附会在李白头上的,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
自古山川人文,相互倚重。一生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对黄鹤楼的情愫始终未断,先后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更是在自己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而滞留江夏时,于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大发感慨:““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将自己与黄鹤楼的情感抒发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自唐代以来,岁月更迭,李白搁笔的传说已经扑朔迷离,让人难辨真伪了。不过,综合以上文字所载,我们更应该相信“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话为后人附会杜撰的成分更大一些。不过,崔颢的好诗加上诗仙李白的大名头,也让黄鹤楼藉此声名大振。地因人始重。盛名之下,黄鹤楼及黄鹤楼诗词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至于是不是传说、附会,似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李白崔颢与黄鹤楼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初唐著名诗人沈佺期在唐玄宗即位时创作了一首《龙池篇》,这是一首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全文如下:
《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崔颢读了《龙池篇》,特别喜欢,先凝其格,作了首《雁门胡人歌》,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全文如下:
《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然而崔颢写完这首《雁门胡人歌》,自己都感觉没有《龙池篇》好,又作了一首名垂千古的《黄鹤楼》,然后直出云卿(沈佺期字)之上。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诗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虽然有争议,但是从中也可见后代世人对这首诗的推崇。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到一个景点基本都会题诗,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后,也是诗兴大发,正欲题诗的时候,发现已有崔颢的《黄鹤楼》,一读之后大称绝妙绝妙,直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只是别题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然后李白自己也知道这首《鹦鹉洲》分调不如《黄鹤楼》,作为我国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唯独登上黄鹤楼没能尽情尽意来题诗,总是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
崔颢写的关于黄鹤楼的哪首诗,让李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是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
1.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释义:
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3.赏析: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4.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说了一句什么话?
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说了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如此,李白一直记着这件憾事,总想有机会写首诗和崔颢的那首比一比。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即今南京紫金山一带)的时候,仿效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永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吴国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荒凉的坟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
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下一段佳话。
好了,李白说崔颢黄鹤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白对崔颢黄鹤楼的看法、李白说崔颢黄鹤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6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