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壮族地域)

大家好,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壮族地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和壮族地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广西为什么称壮乡?笔者认为:广

大家好,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壮族地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和壮族地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壮族地域)

广西为什么称壮乡

笔者认为:广西之所以被称之为“壮乡”,主要有三大原因的:

第一,除了汉族广西壮族人口最多,自然叫“壮乡”:

广西除了汉族外,就数壮族人口最多了,自然就得叫做“壮乡”了,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目前广西总人口5000多万人,而其中壮族人口有差不多2000万人,约占广西总人口的33%。虽然汉族人口在广西也很多,约占58·8%,但是这个比例相对于传统的“汉地十八省”来说,比例是很低的。而反过来则说明,约占广西总人口的33%的壮族,比例是很高的。

第二,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不叫“壮乡”叫什么: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是全国五个自治区之一,自然就得叫做“壮乡”了,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就像广西的诸多个瑶族自治县一样,被称之为“瑶乡”,是一样的原理、道理。既然是“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你说不叫“壮乡”,难道叫“汉乡”不成?

第三,壮族其实就是为广西“量身定做”的,本来就应该叫“壮乡”:

有很多读者知道,广西原来不叫壮语自治区,而是叫广西省;很多读者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来不叫广西壮族自治区,而是叫广西僮族自治区;有很多读者知道,僮族其实本来也不叫僮族,而是由“布越”、“布雅伊”、“布衣”、天保人、傣门人、傣德、土人、泰人、陇人、僮人等少数民族一起合并而来。可以说,壮族其实就是为广西“量身定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本来就应该叫“壮乡”!

各位读者,广西为什么称“壮乡”?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呢?欢迎评论区写出来。

广西为什么被称为“壮乡”?

前言:

广西,一直被称为“壮乡”、“中国壮乡”,乃至“世界壮乡”!那么广西的呗侬们,

你们知道广西为什么有着“壮乡”之称吗?

一·因为广西是壮族自治区:

1.广西,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之一:

说起中国的各个地方,大家都知道,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广西就是其中之一。而说起广西,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只要是中国人大家也应该都很熟知。中国有山东也有山西,有河南也有河北,有湖南也有湖北,有广东自然也就有广西了。

2.广西,是壮族自治区:

广西,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划,位于中国南方,东与广东省交界,北与湖南省、贵州省交界,西北与云南省交界。但是广西这个省级行政区划,却并非是人们所熟知的省,其实还是有不少人一直以为广西是一个省呢。其实还真不是,而是自治区,广西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3.那么何谓壮族自治区呢?

(1)自治区,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其行政区划级别与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相同。但是其不同的地方是,自治区是根据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区在内部事务方面,比其他省级行政区拥有更高的自主空间。

(2)而广西这个自治区,就是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是以壮族在广西大范围、大面积、高比例聚居为主,而建立起来的民族自治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壮族人民能够行使民族自治权,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壮族民族的内部地方事务。可以说,壮族自治区正是“广西为什么被称为‘壮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因为广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

1.广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

在我国,目前为止一共只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在我国的其他省级行政区划,再无第二个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既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那么广西自然而然被称为“壮乡”、“中国壮乡”了!

2.广西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

虽然广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但是在全世界来说还会不会有呢?全世界有多少个壮族自治区呢?要知道自治区、民族自治区并非是中国独有,全世界的不少国家都设置有自治区、民族自治区。而且壮族也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不少国家也多多有分布,比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但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却并没有设置有壮族自治区,因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壮族自治区。既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那么广西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为“壮乡”、“中国壮乡”、“世界壮乡”了!

三·因为壮族是广西最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和最大的少数民族:

根据广西的民族居住分布,广西区域内主要有12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其中汉族和壮族正是广西最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大普查得知,广西汉族占广西总人口的58.8%,广西壮族占广西总人口的33%。由此也可知壮族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既然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因而自然而然的,广西就被称之为“壮乡”了。

四·因为壮族是广西最为重要的文化标记:

在新中国初期,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统计,共统计出400多个少数民族。可能是所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实在是太多了,后来对这400多个少数民族再进行了辨别、甄别、合并。其中广西境内的“布壮”、“布越”、“布衣”、“布侬”、“布傣”、土人、撩人、俍人、僮人、德保人等,都统一定为了僮族。后至1965年,又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自此僮族改为了壮族,取强壮之意。因此可以说,壮族是广西最为重要的文化标记,广西自然而然的也就被称之为“壮族”了。

结尾语:

各位读者,关于“广西为什么有着‘壮乡’之称”?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

壮族的旧称

壮族的旧称是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明清时也称为僮人、良人、土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在哪年才统一更名为壮族?

1965年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壮族简介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有100.45 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历史

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1958 年发现的“ 柳江人” 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 万年左右。可见早在5 万年前,壮族先民就广泛分布在广西一带。他们与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土。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 撞” 、“ 童” 。解放后称“ 童” 。1965 年改族名为“ 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 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 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音乐

壮族约有人口一千三百多万,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境内。壮族属于汉藏语系侗语族,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 信仰多神, 崇拜自然。

壮族的山歌, 歌墟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多声部的民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乐曲中宽阔的音域, 时而大跳, 时而委婉的旋律进行, 显露了壮族山歌的风貌。

壮族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庆节

壮族人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粑。除夕这天,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这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开始。居住在山区的壮族人民,还有个汲新水的习俗:春节那天,妇女们穿着新衣新鞋,鱼贯地来到河边水渠,挑新水回家。她们边走边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还模仿着六畜的叫声,这是祝福来年“六畜兴旺”的意思。汲回来的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据说,喝了这象征吉祥的新水,来年人们会更加聪明伶俐。“汲新水”习俗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赛歌、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舂堂舞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用来庆贺新年,预祝丰收的舞蹈。他们认为跳了舂堂舞,来年粮食堆满仓,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今年到处乐添丰”的俗谚。跳舂堂舞时,要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妇女每人背着一条舂米之杵,撞打在长形木桩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之意,“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舞者各执扁担,围绕木槽,上下左右,边唱边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泼、场面热烈,欢快,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节日其中一些和宗教活动关系密切,比如居住在云南的部分壮族,家历正月祭献“老人厅”,二月初二杀猪祭龙山,三月初三祭雷神,五月祭龙,六月祭献杨六郎,七月十四的祭祖是比较隆重的,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供奉祖先。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H,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 *** 。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牛魂节

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族婚俗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土人” 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 姑表不婚。“ 依人” 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 依人,多早婚” ,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透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 唱流” 或“ 赶风流” 。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沙人” 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 依人” 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 坐家” 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透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 合八字” 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 合八字” 定 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 不落夫家” 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 坐家” 或“ 落夫家” 。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 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 寨老” 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 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 不落夫家” 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 落夫家” ,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壮族服饰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壮族饮食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壮族建筑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 天间或5 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 以女主人为中心) ,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习俗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 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 入众” (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壮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宗教

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 天地国亲师之位” 和祖先神位。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 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 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不少地区有巫公、巫婆进行占卦等。

介绍一下壮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倡议,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

壮族地区有什么之称和壮族地域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66071.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