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北京120急救中心官网招聘,以及北京120急救中心驾驶员招聘要求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搜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120司机的招聘标准是什么呢?
120急救中心很多时候掌握着病人的生死,那么120司机的招聘标准是什么呢?
120救护车是特种车辆,要求司机有B2驾驶证和特种车辆资格证,这是硬性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开120救护车上路。120司机必须最少3年驾龄,年龄3.-40岁之间身体健康并且性格比较沉稳的中年人。要求司机没有不良嗜好,不酗酒,身体健康,没有隐形疾病。否则在送病人急救途中自己先出了事故就害人害己了。如果学医或掌握急救知识更好,有些急性病人,可能需要急救处理,然后再送医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司机本身需要性格沉稳有担当,有很好的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还有驾驶技术一定要好。随时哪里有需要,不管白天晚上刮风下雨或者堵车,有紧急病患,救护车必须到的,必须能够在繁忙的路上,在晚上和恶劣的天气下快速安全地驾驶。还有救护车防滑控制和野外驾驶。速度很重要,但是当车上载着一个重病或重伤的病人,其他工作人员在给他急救时,也要平稳驾驶。好的驾驶技术才能满足救护车驾驶需求。
司机最主要是人品要好,有爱心。能设身处地考虑到病人和家属的实际情况。收到急救通知,立刻出车,当班时随时救护车属于应急状态。进行救急任务时听从指挥,有必要时要全力配合。对车辆负责,就是对病人负责。定期做车辆的保修、清洗消毒的工作。心里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120司机看着是一个司机,其实接触的都是生死线上的病人。司机不负责任的话,很可能会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危险。所以120司机会比一般的司机要求严格很多。
北京急救中心接线员待遇
好。120接线员属于财务科。120接线员负责24小时接听120急救电话,及时、合理安排救护车和医生出诊急救。
请问急救中心120的待遇怎样?
看了其他几个人回答,我觉的他们肯定不是干急救的,就当前社会和国家来讲,医生不好当,急救医生更是,待遇不行,不如一般社区医院,工作强度高,连续出车,连续值班,家庭照顾不到,最重要的是得不到尊重,一般都把你当搬运工,现在中国只有深圳,上海两个地方急救医生待遇相对好点,其他地方政府都不重视,最后急救医生前途渺茫,干到40.50还是在车上救人,很多地方120是卫计委下公益事业单位,所以急救医生没有上升空间,急救医生本身就稀缺,所以很难调岗,可能干到退休还是在车上救人,除非是医院自己的车,那就可以调去其他岗位。总体来讲,待遇差,强度高,前途不好。说好的人都是道听途说,我只用事实说话,希望国家会重视这个职业。
120接线员招聘要求
120接线员招聘要求: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适应夜班工作。
2、40周岁以下,性别不限,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3、能熟练运用汉字输入法,普通话标准,当地户籍或医学相关专业毕业者优先。
120接线员岗位职责:
一、120接线员在财务科的统一管理下负责24小时接听120急救电话并及时、合理安排救护车和医生出诊急救。
二、值班的120接线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坚守在120急救电话旁负责接听、记录并调度120救护车和驾驶员。如有特殊情况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必须委托其他接线员负责接听120急救电话,否则以脱岗按医院相关制度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120接线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业务能力,熟悉医院的120出车急救流程。接到120电话时,应详细询问求救人员的伤病情况(车祸、心脏病等及伤员人数)、求救人员的具体方位、联系方式,并详细记录在案。
同时应立即将详细情况通知救护车驾驶员和随车急救医生,并将接到电话的时间和发车时间准确记录在《120登记本》。如确定不能立即出车,应与病人做好沟通,根据伤情指导他们充分利用其他交通工具来院。
北京市120急救中心能在社会招聘驾驶员吗?
不可能的!因为急救中心的驾驶员需要非常娴熟的驾驶技术,人命关天,不会在社会招聘驾驶员的。
120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的工作怎么样?
供参考:
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除了一天到晚忙着抢救、看病,身为急诊科主任的刘勇也时常会思索中国目前的120。
与国外的120急救系统相比,中国的120没有可比性,“差距太大”,这是很多急救医生的共识,“中国急救系统要做的还有很多”。
医生进入急救系统的门槛要提高,人才质量要保证。这种门槛的设定不光体现在入学考、毕业考上,而且在入职考试上应增加难度。“当然对于急救医生的考核,不光只停留在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医生道德水平的考核”。刘勇强调,这种道德水平表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爱心,对病人的良好的沟通能力。
而在当下,重技术水平轻人文水平是绝大多数医院在选拔急救医生的通病。
除此之外,由于急救医生要承担病人进入急救室前的一切急救工作。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每次出现场只是独自一人面对突发的现场,还需要很强的抗压性和独立承担能力。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医院急诊科通常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一个月前,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刘红梅跑遍了京城的各大招聘会,并向各大网络、媒体及全市医疗机构公布了招聘信息,但截至6月28日,刘红梅只收到了14份求职简历。
自2005年起,北京急救中心每年招收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就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赶上经济危机,刘红梅原本以为“收成”会好些,但经过相关的审核程序,最终只有4人被录取。
“这与急救医生的待遇有很大关系”,刘勇分析。急救医生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承担责任风险大、业务发展受限,但是这在工资收入上并没有 “太多”的体现,相反,在一些医院,急救医生的‘地位’相当低。
让大多数医学生放弃进入急救系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急救医生所面临的高风险性。“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科学的医疗事故评价机制”。刘勇表示,这个评价机制的作用在于“必须分清楚哪些是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导致的绝对误诊,哪些是由于医生个人问题(如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医生态度)所导致的相对误诊”。
以心肌炎为例,一位普通的发热病人送进急诊室,大多数医生不会将“心肌炎”的可能性考虑在内。据了解,发热病人“心肌炎”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 “如果每位发热病人送进来都怀疑是心肌炎,都让病人先做心电图,患者的唯一反应就是医生滥做检查”。
如果一位急救医生正好撞到了这个“万分之一”的机率呢?如果把这个“万分之一”的机率归因于医生,这是否合理呢?刘勇说。
此外,对于医生时刻都会遭遇的医疗纠纷,从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刘勇认为,“医院应为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
而这个建议早已达成医疗界的共识。早在2007年,针对广州市内医院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广州市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形成地方法规并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推进医疗责任保险。
在目前的医闹解决框架下,医闹通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往往是以医院的巨额赔偿收场,“医疗责任险可尽可能地挽回医疗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刘勇说。“有所为”在于,当医院遭到医闹等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进行暴力袭击的时候,政府应出面加以坚决镇压。“当医患纠纷越过法律边界时,政府及执法力量的不作为是任何‘苦衷和苦心’都无法解释的”。
而“有所不为”则在于,对于医生的奖惩、医疗事故的鉴定,医疗纠纷的解决,政府应交由当地医师协会解决,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听证制度也势在必行”,唯有如此,医疗纠纷才有望和平解决。
采访手记
采访刘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是因为大牌,而是因为他确实没有时间。6日下午向他预约采访时间时,他急匆匆的打断了39健康网的请求,话筒那边的喧哗告诉笔者,急诊科“有事”。果不其然,刘勇很有礼貌地告诉笔者“现在忙”。第二次联系刘勇已至晚上8点36分,此时刘勇的电话仍然是忙音,再试图几次拨打后,笔者终于打进了电话,但刘勇很友善地提醒笔者,“现在不忙,如果忙,不能继续接受采访的话,还请您见谅”。
没有程式化地拿出采访提纲,而是和刘勇随意聊开。这种方式能让我捕捉更多的细节,更能让我去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急救医生形象。这种形象不是“高大全”,也不是“怨妇”,和所有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生一样,刘勇有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有着对患者不解的委屈,也有着对当前各种体制的无奈。但尽管这条路布满荆棘,刘勇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呆了十二年,他说他会选择继续。原因在于当他看着一个个濒临消失的生命被自己及同事从死神的手中拽回来的时候,那一刻的欣喜,他很享受,也很陶醉。
采访过程中,说到成就感,说到那个建筑工人起死回生的那一幕,刘勇觉得就恍如昨日。而对于更多的事迹,刘勇表示不愿多谈,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 “应该”的。但是对于不理解医生的患者,对于那些心有余悸的医闹场面,刘勇的心情抑难以平复。犹如身上的伤疤,好了又烂,也许,这种痛会一直在。
“从事医疗急救十二年,你有过怨言吗”?话筒那边是长时间的沉默。
“有,不过不是针对工作本身,而是对于一些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刘勇说。
结束采访,已将近夜里十点。当繁华的都市趋于沉寂,当忙碌的人们准备休憩,急救医生们又等待着新的召唤。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3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