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电是谁发现的和生物电是谁发现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电是谁发明的?
1、电是被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2、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3、1752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风筝实验(。其他科学家在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4、富兰克林让别人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设计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扩展资料:
1、物质中的电效应是电学与其他物理学科(甚至非物理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物质中的电效应种类繁多,有许多已成为或正逐渐发展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2、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3、电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革命,由它产生的动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释放,人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人类世界的氧气,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
电是谁发明的呢?
世界上第一个揭示了电的本质的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到富兰克林,更多的人首先会想到他是美国的国父之一、政治家,但其实他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有人甚至认为他是电学领域的牛顿,但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因为披上了国父的光环,被后世美化成了科学家。
事实上,与他同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是这样评价富兰克林的:“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因此,作为科学家的富兰克林,在电学上的成就,一点儿也不比建立美国这个贡献小。
今天大家谈到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贡献时,都会想到他冒着生命危险使用风筝,在雷雨天进行雷电实验的故事,因为这个实验证实了天上的雷电和我们生活中已知的静电本质上是一回事。
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富兰克林证实这件事的方法,他不是感觉到自己被电了,有一阵恐怖的麻木感,就轻易下结论说“雷电就是电”,而是随后将雷电引入莱顿瓶中带回到家(莱顿瓶其实就是玻璃瓶做的简易电容器),用收集到的雷电做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性质完全相同,才得出闪电和静电是一回事的结论,也就找到了电的本质。因为他有很严密的论证过程,后来英国皇家学会认可了他的发现,并且接纳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当然,富兰克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个对电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并非只是靠一个实验,而是一系列在电学理论上的贡献,包括这样一些成就:
确定了电的单向流动(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双向流动)特性,并且提出了电流的概念;
合理地解释了摩擦生电的现象;
提出电量守恒定律;
定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正电和负电。
从上面的成就你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作为科学家可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大家出于他对美国政治的贡献,后世给予他的头衔。在富兰克林生活的年代,他已经深得学术界的认可,除了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获得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
电的发明人到底是谁?
电的发明人是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古代发现
早在对于电有任何具体认知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发电鱼(electric fish)会发出电击。早在4750年前撰写的古埃及书籍记载,这些鱼被称为“尼罗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鱼的保护者。大约两千五百年之后,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自然学者和阿拉伯医学者,才又出现关于发电鱼的记载。
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议患有像痛风或头疼一类病痛的病人,去触摸电鳐,也许强力的电击会治愈他们的疾病。
阿拉伯古人可能是最先了解闪电本质的族群。早于15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就创建了“闪电”的阿拉伯字“raad”,并将这字用来称呼电鳐。
关于电是谁发现的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3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