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些知识点,和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些知识点,和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共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 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计算机 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

第三代计算机 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 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子管(第一阶段)-晶体管(第二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三阶段)–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阶段)–智能(第五阶段)

扩展资料: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算机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

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4、存储容量大

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自动化程度高

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算机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现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扩展资料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高速运算、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其操作过程,并能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设备。简单地说计算机就是一种能快速、高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电子设备。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研制了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Calculator)。ENIAC长30.48m,宽1m,占地面积约170㎡,有30个操作台,约相当于10间普通房间的大小,重为30t,耗电量每小时150kW,造价48万美元。同时,它包含了17468个真空管、7200个水晶二极管、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它的内存容量为16KB,运行速度仅有每秒5000次,且可靠性差。它的诞生揭开了人类科技的新纪元,也是人们所称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开端。

①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大型计算机时代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器件的变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是计算机换代的主要标志,机器系统结构方面的改进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有紧密的联系。

人们通常根据计算机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计算机分别被称为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在这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⑴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机器的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内存容量仅为1000~4000Byte(字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维护困难。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代表机型为UNIVAC-I。

⑵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

主要元件是晶体管。大量采用磁芯做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做外存储器,总体结构改为以存储器为中心。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体积小,重量轻,耗电量少,速度快,可靠性高,工作稳定。应用已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代表机型为IBM公司的IBM-7094计算机和CDC公司的CDC1604计算机。

⑶第三代计算机(1946-1971年)

主要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开始采用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功耗、体积、价格等进一步降低,而速度及可靠性相应提高。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及过程控制。代表机型IBM-360系列。

⑷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主要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应用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

②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4位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微型计算机时代。

微处理器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物,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通常人们以微处理器为标志来划分微型计算机,如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机、Pentium II机、PentiumIII机和Pentium IV机等。因此,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的发展史。微处理器一直遵循摩尔(Moore)定律,其性能以平均每18个月提高一倍的高速度发展着。Intel公司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一直领导着芯片业的潮流,在宏观上可划分为80X86时代和Pentium时代。

1978年,第一代微型计算机诞生,1982年,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出世,1985年第三代微型计算机问世,1989年,第四代微型计算机面世,1993年,第五代微型计算机出现,1997年,第六代微型计算机上市,1999年,第七代微型计算机发布呈现在人们面前。

目前,微处理器仍在不断发展之中,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

·1959年,104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1964年,研制成功晶体管计算机。

·1971年,研制成功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的DJS系列机。这一时期,在微型计算机方面,我国研制开发了长城、紫金、联想系列微机。

·1983年,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诞生。

·1992年,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I”诞生。

·1995年,第一套大规模并行机系统——“曙光”研制成功。

·1997年,每秒130亿浮点运算、全系统内存容量为9.15GB的巨型机——“银河III”研制成功。

·1998年,“曙光2000-I”诞生,其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问世,其峰值速度达每秒1117亿次,内存高达50GB。

·1999年,“神威”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其技术指标位居世界第48位。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科技研究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诞生。

·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获得成功。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为迅速。

关于本次计算机发展史和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25056.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