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潍坊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的问题,以及和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洛书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潍坊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的问题,以及和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潍坊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洛书 |刀耕不辍,世代继承年画艺术

【导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嘉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齐名,位列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

杨家埠是潍坊市寒亭区内的一个村,杨家埠木版年画就诞生在这个村子里,经过数百年不断的传承创新,木板年画已成为寒亭区乃至潍坊市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简介】

杨洛书,1927年出生,山东潍坊寒亭区杨家埠人。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杨洛书出生在山东潍坊杨家埠, 是当地百年画店“同顺德”的第19代传人。年 画世家出身,耳濡目染,杨洛书从小就迷上了年画,他7岁开始摸刻刀,14岁时就跟父亲学着印年画,17岁进作坊学徒,父亲见他天资聪慧、虚心向学,又对年画情有独钟,20岁时开始教他刻版。25岁时的杨洛书已熟练掌握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全过程,对刻版尤为擅长, 他独创“刀头具眼、指节灵活”的雕刻口诀,其作品令人叫好称绝。30岁时,杨洛书接手同顺德画店。

杨洛书总结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大红大绿,色彩很鲜艳。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分为几个部分, 头一道工艺是起稿画样,画出样稿;第二道工艺是雕刻木版,都选梨木,经过锯、刨、铲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进行雕刻;第三道工艺是手工印刷,杨家埠印刷年画一般都用宣纸、毛边纸进行印刷。

⑴曾经的辉煌与衰败

92岁的杨洛书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亲眼目睹了杨家埠年画的繁荣时期。当时杨家埠有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印年画 。每到年关,四面八方的客商聚集到杨家埠,像“门神”“灶王”“财神”等年画都供不应求。

不过,后来杨家埠出现了机器印刷。机器印刷产量高,虽然质量不如手工制作,但存在一定市场,给手工制作的年画带来不小冲击 ,不少年画艺人为了生计,卖掉手里的木版改行了。

杨洛书本着传承和保护的原则坚持了下来,他还从别人手里买了不少老版,如今他已收藏2000多套木版,其中部分木版成为孤版。

⑵推出木版年画挂历

改革开放后,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复苏, 传统年画又成为了人们怀旧以及收藏的对象 ,吸引了不少国内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作为杨家埠最资深的年画艺人,杨洛书也开始忙活起来。

他精心制作《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画册。他想以“水浒人物”为突破口,要将梁山“一百零八将”全雕刻出来。

但是梁山“一百零八将”没有原图,又结合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头大身子小”的特点。 如何设计很符合现代人物的审美形象?这些都是需要他去考虑的地方 。

①实地考察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就是专门赴梁山遗址实地考察 ,因为当时杨洛书的年纪很大,眼睛看东西很吃力。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图纸上画好方格,然后他自己在拿着放大镜在图纸上画出图。再加上自己日常对原著的揣摩,还有进行搜集了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 他还花2.5万元买了一卡车梨木,想要一次性把“一百零八将”的创作出来。

⑴年画《 水浒传 》的完成

印制一幅年画,一般需要雕刻5块画版,包括1块线版和4块套色版,“一百单八将”要雕刻出540块画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其间数次更改画稿,杨洛书终于完成了这项大型作品, “一百零八将”在香港回归前夕问世,成为迎接香港回归的一份厚礼, 实现了他的夙愿。

⑵积劳成疾

几十年刀耕不辍, 杨洛书的五根手指中有三根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状态 ,他的指节始终肿胀,鼓这三个手指每个都鼓着一个大包。

杨洛书说“平时刻的都是硬木,你得把刻刀插在木头里,让刻刀在木头里走,必须得用气用力,不然刻不了,70多年我都是这样用力,所以 骨头在刻画的时候已经变形 。” 常年作画给他自己带来无尽的伤痛和劳损,让他的腰变得佝偻,颈椎压迫他的血管。

有一次,在刻板的时候,他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醒来他被医生要求停止一些劳作。尽管如此,一旦他握上刻刀,刻刀就能在他手中灵动飞舞。

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潜心修炼,杨洛书制作的年画既秉承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味十足。

后来,杨洛书带着自己的作品到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在“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展”上, 进行了刻版、印制年画表演,备受欢迎,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国年画王”。

从日本回来后,杨洛书潜心默默创作四大名著。他在雕刻《西游记》88套年画 ,打破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单一人物造型为主的传统模式,每个画面都有五至八个人物,以山川、河流、风云等作背景,并配以20字-50字的说明。

所以,《西游记》一共刻版440块,累计雕刻了三四千个人物、近5000字的蝇头小楷,成为了年画中的珍品。之后,杨洛书又刻画了《三国人物》《红楼梦》等作品。在 他近年刻制的一套《历代帝王全图》画版,用宣纸印成年画可达一尺多厚,这套画版目前在全国绝无仅有。

杨家埠木版年画曾遭到重创,很多古版被销毁,作坊大都关门停业。当时砍了不少版,把父亲心疼坏了,他就偷偷藏版。 杨洛书冒着危险把150余块明清时期的画版包裹好,埋在猪圈里、地底下,这才将这些老版保存下来。

杨家埠现在印制年画的画版,有三分之二都保留在杨洛书的手里,他珍藏至今的1000余块画版,已经成为了孤版。1993年,杨洛书老人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50余块明、清画版 ,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经专家考证,其中一块刻于明朝弘治年间的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之一 。

杨洛书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将历史上杨家埠年画已经失传的画版全部集齐,让世人都知道和了解杨家埠年画。

但是,有一天,杨洛书在整理画版的时候,发现有一块“三灶王”的老版丢失,因为年代久远,而且还需要考虑以后保存的问题。

但是,杨洛书却有自己的办法,因为他保存着一套以植物为原料的一整套颜色,可以重新雕刻,上色。

【树叶有话说】

现在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经过不断地传承、发展和创新,已成为寒亭区乃至潍坊市的靓丽名片。近年来,寒亭区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设置了木版雕刻作坊、年画博物馆等36个景点,年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同时,寒亭区还打造了风筝年画特色商业街,依托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东侧的渤海路,建设集风筝年画生产、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商业文化街,带动风筝年画产业不断发展。

2002年,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们受到的最高荣誉,杨家埠木版年画也从此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杨洛书等一批又一批的年画艺人们,不断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做着努力,创作到底。

从潜心学习年画的那一刻开始,杨洛书便下定决心,既然学习接受了老一辈的手艺,就要世代传承下去,绝不能让杨家埠木板年画消失。如今,杨洛书制作、创新、传承年画已经70余年了,年画就是他的毕生事业。说到这样,杨洛书自豪的说,“我一辈子从未从事过其他职业,坚决要将年画技艺传承到底!”

民间艺术木版年画

在潍坊市区向东北10公里处有一村落,就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并称为我国三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著名木版年画之乡――杨家埠。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今年还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7日,本报记者来到潍坊杨家埠,专程拜访了当今我国年画界的一代宗师、杨家埠目前仅存的“国宝”、有着“中国年画大王”等美誉、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79岁的杨洛书老人,并向他及当地的年画老艺人们了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来龙去脉。

先民均为四川移民

“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流传民间的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实实在在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每到农历年底,人们把散发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这种习俗已延续多久无法考究,可杨家埠却是自古就因出产年画而闻名。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在潍寒公路的路南边,有一个非常高大醒目的牌坊,上书有“杨家埠”三个金色大字,牌坊后面就是举世闻名的杨家埠村。记者发现:牌坊后边马路的两旁,一家挨着一家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画店和风筝铺。往前走大约200多米,就是对外展示杨家埠风土人情、售票参观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正在园内做木版年画印刷展示的是67岁的杨屯之和61岁的杨维贤。两位老人介绍,他们都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木版年画制作手艺,两人至今都已经干了近50年。杨屯之老人一边工作,一边跟记者聊起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听老人们说,咱这年画兴起于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俺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四川迁来的。来这里之前,在宋代四川的梓潼县就从事佛经雕刻,到这里后,由于生活所迫和受当时政治、山东孔子思想的影响,才使得杨家埠木版年画得以产生的。”

家家画店人人画师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工艺特殊,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为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版,一张年画一般有5至7种颜色。

61岁的杨维贤老人向记者介绍,在杨家埠,年画生产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一家作坊就打出一个画店的牌号,画店世代相传,名号永久不变。这些画店作坊的家庭成员,从老到少均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所以说,在杨家埠,家家都是画店,人人都是画师。

年画艺人都是农民

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专家马志强先生介绍说,据考证,明隆庆二年(1568年)以后,杨家埠先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四家画店,到清初至乾嘉(1644-1800)年间,至咸丰年间,终于出现了它的辉煌时期――画店百家,画种上千,人才辈出,一时间,把杨家埠木版年画推向了大半个中国。

杨家埠木版年画全为手工制做,从拓稿画样开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货点胭,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19世纪起,杨家埠有记载的著名艺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画“包公上任”闻名的杨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们称作神童王的杨万亮,1902年出生的擅长半印半画的杨同科,1927年出生的刻版传人杨洛书等,都是杨家埠有口皆碑的艺术名匠。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家家绘丹青,户户印年画”、“画店百家,年画上千”就是当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兴旺发达的最好写照。“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可见当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喜爱的程度。每逢年关到来,人们都会从杨家埠或集市上花很少的钱买回一卷年画来,而年画的内容有《摇钱树》、《金玉满堂》、《麒麟送子》、《鹿鹤同春》、《连年有余》等等。只要这些年画在屋里这么一贴,顿时年味有了,一切美好的向往和期盼也有了,人们的心似乎也就踏实了。

喜庆吉祥年画主题

杨屯之老人告诉记者,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庆新年、恭喜发财、宝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向亲人的祝福、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年画要好头大身子小

记者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基本上是靠套印完成的。大体可分为画稿创作、画版雕印、木版套印、烘货点胭四道工序。在画稿创作上,创作人在形式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画幅的尺寸上都要细致考虑。在创作上,杨家埠年画还有些具体要求,比如: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画中有戏,百看才不腻。对年画人物中人物的要求则是:年画待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等等。

听年画大王谈年画

从大观园北门出来,往南一拐,就看到路西第一个大门上挂着一个蓝色的大宣传牌,上面书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等字样,一块乌漆大匾――同顺德画店,则挂在家内的影壁墙上。听说记者来了,正光着脊梁指导工人印刷年画的杨洛书老人执意要穿上外衣,以显示对人的尊重。虽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耳不聋眼不花,跟记者谈起起木版年画的事,他的精神头比年轻人还旺盛。

已走过70年雕刻人生的杨老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年画制作技艺,一个个造型夸张、色彩艳丽、质朴无华的艺术形象在他的刻刀下不断诞生。近几年,他在先后刻制了《历代帝王全图》24套、《水浒一百单八将》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画数百套,单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车。

杨老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一共拥有各种画版3270块,这些画版几乎囊括了明清以来杨家埠现存所有的年画样版。杨老介绍,“文革”期间,这些画版中有不少精品是他冒着风险,偷偷地在地窖里、柴垛里、猪圈粪肥下藏起保存下来的。1993年杨洛书将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地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青年一代大都不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艺人缺乏和反映现实题材的新作品少,制约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为了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寒亭区设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中心,还打算在杨家埠大观园内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培训基地,建立高科技的年画博物馆,使古版古年画得到保存、展览,并准备建立已经去世的老艺人纪念馆,用科技手段动态地保存他们的形象和技术。

山东潍县年画产地集中于寒亭的杨家埠和仓上几个村镇。其中以寒亭(今潍坊市的一县级区)杨家埠的产品名列前茅。按:寒亭旧称“寒亭店”,古代为寒国之都城。《后汉书•郡国志》称:“夏时,诸侯有寒浞;名浞,封于寒,故名。”汉代潍县尚无名,为平寿、下密二县之地。到了隋代,始置潍县,省却了平寿。 寒亭年画题材丰富,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画样,无一重复。即使作坊之间同有一个题材画样者,但在构图和色彩方面,亦略有区分。因此,潍县寒亭的年画销路也广。除山东本省各县外,南至长江流域,北越渤海到辽东半岛南岸的东北各地区,往西直到河南郑州一带,寒亭木版年画行销既广获利亦可观,继而外地翻印盗版的复刻品也多了起来,可知其影响之深远。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河北省武强县素有“年画之乡”之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武强年画,兴起于十五世纪初叶,十八世纪是它的全盛时期,鼎盛时有画店几百家,县城周围几十个村还有很多画业作坊,每年中秋节以后,这里的画市十分热闹,那些挂在街道两旁的年画,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喜寿祝辞、人情风俗、儿童妇女、花卉山水等。为数众多的历画、门画、灯画、窗画、对联、条屏、中堂等年画,大多寓吉庆之意。常见的有《喜鹊登梅》、《春牛图》、《狮子滚绣球》、《耕织图》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发图。

在武强还有一种木版年画,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红、紫、绿、黄、粉等颜色套印。通过绘稿、刻版、印三道工序来完成。其构图紧凑饱满,刻版线条粗放、稳健、清晰,既运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质朴的风格,武强木版年画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传统的世间工艺特色。

武强年画在用色上以单纯的颜色、套出丰富的效果。色彩强烈,浓艳而不凝滞,用色虽少数变化多端。达到对比鲜明而又统一的效果。这是其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刻画人物时,着力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的神情毕现。所表现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处,并且以正脸出现,这样易表现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节。

图文并茂也是武强年画的一个特点,很多画都配有风趣,诙谐的诗词等。

近年来,有部分年画改进为丝绢印线,人口敷色和宣约要板套印的高档年画,并镶绫边托裱成画片和轴画,是一种珍藏品。

武强年画,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

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于1958年,以研究、创作和出版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而著称,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属的文化事业经营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定的美术图书出版单位和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经营单位。天津杨柳青画社保存着自明代以来的年画以及古版,保护着中国古老的木版年画印刷技艺,完整保留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的传统工艺。在中国现存的年画艺术中,天津杨柳青画社保存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传承完整,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沟通了国际性的文化往来和交流,成为中国“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对中国各系种年画影响深远,具备历史积淀的厚重和文化连续性,被称为来自民间的“大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实质,把农耕社会的文明审美观和生存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广播人心。2004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此次展览将由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初保护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重要传承人进行现场艺术演示。展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资料。包括建国初对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大规模征集、抢救的案头资料、档案卡片、征收凭据,各阶段工作总结。第二部分:古版。展出清代至民国的古旧木版30套。第三部分:年画。展出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彩绘稿、线版稿、册页、片、灯芯画、粗活等年画形式,150幅左右。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并作《桃花庵歌》。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代时就已经产生、并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年)”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直到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仁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二)、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三)、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四)、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马纸”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种,供顾客选用。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都是群众所熟悉的。

2011这最近 寒亭杨家埠民俗文化园里有木板年画 年画 或者扎制风筝的传人吗 我们想去采访。

有 去吧

里面有年画制作坊,杨洛书老先生亲自演示制作过程

还有风筝轧制车间您去肯定会有收获的我家就在附近 常去

杨洛书: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被誉为“中国年画王”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杨洛书(1927- ) 山东潍坊寒亭区杨家埠人。系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杨家埠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受祖传手艺的熏陶,杨洛书自幼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18岁就熟练掌握朽稿、刻版和印刷等全部技术,特别是潜心研究刻版技艺,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而著称于世,经60多年的磨练。他的刻刀下流出一幅幅精美生动年画,成为目前国内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被誉为“中国年画王”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摩尔多瓦驻华大使维克多·鲍尔舍维奇聘于杨洛书为荣誉博士。同顺德店拥有各种年画版3270余块,成为中国之最,每年印制年画40万余张,挂历达百万余份。

主要代表作有:《西游记》、《二十四孝》、《历代帝王全图》等。曾应邀到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国家邮政部发行了杨洛书个性化邮票和纪念信封。

普通人该怎样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年画呢?

看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从“工匠精神”中升华了中国艺术,在绘画作品中加入了创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与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中国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们在过年时制作并张贴精美的年画,内容丰富,起到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

民间年画和门神,俗称“喜图”,在旧社会很受欢迎,当时人们在室内张贴年画和门神,以祝愿新年吉祥,赶走邪恶的灵魂。年画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每年年底,大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对联的习俗,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之所以叫“年画”,是因为贴上后一年更换一次或者可以供一年欣赏。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中,绘画只是一种手段,文人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比如文人爱画的“梅朱兰居”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傲、逸、坚、轻”四大君子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用物来表达自己的知识、认知和思想,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感情。

比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师,以巍峨、雄伟、深邃的庐山来体现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杨洛,山东潍坊人,杨家埠年画第19代传人。被誉为“年画之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7岁开始接触刻刀,14岁跟随父母学习制作年画。70多年来,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倾注了全部精力。为了传承杨家埠木刻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他跨县、跨省、跨国家培养徒弟、传授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杨洛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方面的突出成就,授予其“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了解年画。我们可以请教专门研究年画的老师、家长或者专家,从网上学习年画等知识。知识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年画知识,年画的精髓和发现历史,把这些知识写下来,给身边的人讲年画的故事。

潍坊杨家埠年画的历史溯源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寒亭南三华里的杨家埠村,从业者多是杨氏家族后裔。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多年的认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杨氏家谱(寒亭档案馆收藏)所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自前明洪武年间迁浞水西岸。隆庆二年因水患变迁西埠(现西杨家埠村址)。又据《寒亭地名志》考,西杨家埠是杨氏迁入和建村,故杨家埠年画起源应不早于杨氏迁入建村。二是据杨氏家谱记载,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顺、长兴、吉兴等十多家画店。三是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的情况已很难考究,从现有的实物如杨氏宗谱可查的明隆庆二年复迁西埠立村开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生产的年画以门神,灶王为最多。如大顺画店,在嘉庆年间就逐渐定向生产发展,到道光年间,大顺以印制东北群众需要的“大门神”(一整张纸一幅)出名,被称为关东庄,还有专印“门神”的莒州、沂州庄,印“灶王”的胶州庄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吸收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根据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欣赏习惯,适应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不断成长,使其日臻成熟。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横披、方贡笺、福子灯、花瓶及各种神像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创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的年画作品。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风俗、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方面的题材,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庙会风俗画《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担子》、《打婆婆变驴》和《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四岳图》等作品。这时,年画体裁繁多,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年画供张贴。

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每年来往于西杨家埠的画商小贩多达5000人左右,产品除销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有的画店还到外地开庄卖画。此间,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如专供东北销售的大门神画店“东大顺”被称为关东庄,有专管戏曲年画的西路庄和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等。

民国初年,西杨家埠画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

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与艺人共同创作歌颂新中国和土改运动的新年画,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

1952年10月,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文化局组织17人的年画工作队,在东杨家埠召开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潍坊、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年画艺人,年画业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就年画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式建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同年,组织年画生产互助组16个,印刷新年画40万张。

1953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 MOJ5Kz!%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专家到潍坊举办年画学习班。同年12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山东潍坊年画晋京展出小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潍地区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长黄镇亲临审查,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君武、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以及臧克家等观看了展出,并给予很高评价。文化部还邀请了44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代办、公使、参赞100多人参观了展览。《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馆分别邀请在京的年画工作者、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报刊记者进行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为此发表了消息、评论和作品。《美术》杂志专刊介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潍坊年画》。在京展出结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进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画作品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选作出国展品。

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当年印刷年画70万张。

1979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举办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地木版年画联展。 联展以三地新作品为主,另有部分历史资料,共185件。其中山东新作品51件。 历史资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年画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美术》杂志发表了画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余套,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第一、二集及合装成册的全色版线装本和线版线装本,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共16万套。1979年至1985年,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考察参观的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国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区的“高山民艺”、“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两次来杨家埠大批定货。

1990年,潍坊市文联、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市年画研究会联合举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联展” ,5月,在成都市开幕,并举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考察观摩活动。7月,迁往潍坊市展出。展出期间,四川省年画艺术代表团在潍坊与同行举行了多项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埠年画产地。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如今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桃花灼灼祝福安好是什么歌?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从古至今,

人们都喜欢将桃花与杨柳一起描绘。

年画上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

也带着一种美好的文化意境,

预示春天的到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春牛图》/ 天津杨柳青画社供图

“杨柳青青,春又来到。

一年年深情描画的故事,

只为画出你的味道”,

一首《年画》好像给时空

带回到了一个静谧的少年时光,

一起来听↓↓↓

歌曲《年画》由词作家杨玉鹏和青年作曲家利宇翔创作。2019年初,两位创作者跟随“行走的年画地图”主题采风活动,踏遍“南桃北柳”,在新年临近的脚步声中,亲见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以及社会各界对年画的传承发展作出的努力,有感而作。

_

nián

huà

词/杨玉鹏

曲/利宇翔

画完最后一稿,爷爷揉了揉腰。

木格子的窗户,张着嘴巴说好。

画里那只去年的鸟,今年长着花羽毛,

抱鲤鱼的胖娃娃,一直眉开眼笑。

贴完最后一张,奶奶喜上眉梢。

刚扫过的院子,等着春风落脚。

那些离开家乡的人,就快要回来了。

一张张的年画,像一张张车票。

杨柳青青,春又来到。

一年年深情描画的故事,

只为画出你的味道。

桃花灼灼,祝福安好。

一刀刀痴心雕刻的时光,

刻在我们心上,

永远不老

……

_

日前,由中宣部和中国文联支持,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9 年度优秀歌曲推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歌曲《年画》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2019年度20首优秀推选歌曲之一。

杨玉鹏: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写“年画”主题的歌曲,基本都会定位是欢天喜地吉庆热闹的感觉。而我觉着,年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仰,更应该是一种乡愁。

采风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老人。可以说,他的出现更加坚定和丰富了我最初对这个题材整体主题和风格的把握。我在歌曲的主歌第一段塑造了一个传统年画传承人的形象–“爷爷”,原型其实就是杨洛书老先生,也正是他伏案描绘年画的场景让我有了歌词的起笔–“画完最后一稿,爷爷揉了揉腰”。这句里有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也有对其传承的微微忧虑,还有浓浓的乡愁。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

利宇翔: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从小到大见到的年画仅限于小时候一些对开老木门贴的门神、年年有鱼题材,对年画的认识,也一直误以为都是些机器印刷品。此次通过采风,看到了传统年画的整个手工制作流程,震撼于“北杨柳青,南桃花坞”的精美绝伦,真切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年画的独特魅力。

杨柳青木版年画绘制

我和词作者每天晚饭后都要坐在一起聊上几个小时,写什么、怎么写、曲调风格怎么定等。词稿是在采风结束前两个晚上出炉的,我提了一些自己的意见,最终碰撞出现在的版本。词的部分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一刀刀痴心雕刻的时光,刻在我们心上,永远不老”。念着它,瞬间心里一热,两眼一湿。

桃花坞木版年画刻版

对话节选自《创意世界》杂志 /年画年•话年画⑦ 新歌《年画》诞生记

2019年1月,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行走的年画地图”主题采风活动正式开启。1月4日,首站天津启程,二十多位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代表等深入年画项目源地进行考察采风。此次采风宣传旨在深度挖掘年画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提升活动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联合地方政府、艺术家、设计师、年画传承人等多方力量,通过采风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将年画更加立体丰富的呈现给大众。

关于本次潍坊杨家埠年画传承人和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21489.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