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三纲五常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的三纲五常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国古代讲究“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这来源《春秋繁露》一书。作是道德原则的内容,渊源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的规范。董仲舒按照阳尊阴卑理论,对孟子的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三纲五常。董认是: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是主要的,存在永恒不变的关系:君是主、臣是从、父是主,子是从、夫是主,妻是从。亦“君是臣纲,父是子纲,夫是妻纲”三纲。三纲取于阴阳。具体说,君、父、夫这三者体现了天阳面;臣、子、妻体现了阴面;阳处于尊贵的地位,阴处于服从的地位。
董仲舒确立君权、父权、夫权的地位,把封建制度、秩序神圣化。又认仁、义、礼、智、信是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法则,治国者给予重视。董仲舒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具有五常。坚持五常,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从朱熹,三纲五常经常联用。 名教观念始于孔子。以等级教化社会,首先“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做法。董倡导教化民。汉武帝时,把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是名分,名目,名节,功名,进行教化。
内容是三纲五常。“名教”出现在魏晋,指孔子的“正名”。内容是礼教。魏晋围绕“名教”与“自然”展开论辩。王弼认是名教始于自然;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是名教就是自然。宋明后,被称“天理”,言行的桎梏。违犯伦理纲常,即是“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是封建统治和神圣性而辩护,
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期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一方面“三纲”是封建社会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三纲的神圣化与绝对化,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理论武器,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它束缚了人们思想和行动。
三纲五常是什么,具体内容都有哪些?
一、三纲五常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二、三从四德
1、三从
具体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出嫁之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2、四德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中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西汉董仲舒对两位前辈的学说进行了概括,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首次提出三纲和五常的定义。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主与从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就是解决这之中矛盾的方法。
后来朱熹完成了董仲舒的理论,将三纲和五常联系在一起,将它们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则。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君为臣纲,是对封建社会里王权的维护,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
父为子纲,强调了孝敬父母,虽然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但这样的思想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的产生,维护了社会安定。
夫为妻纲,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封建社会思想糟粕的体现。
五常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阶级,这是古人解决矛盾的标杆,是传统文化留下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提倡。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董仲舒最先提出了束缚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显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说的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所有阶级统治秩序化、合理化。“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更是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试图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地主阶级服务,备受压迫而毫无知觉。他还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是天意,而要实现大一统,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于是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要罢黜。皇帝受命于天,王侯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所有这些都是天的意志。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实际上也是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工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1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