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假虎刺的功效与药用价值的一些知识点,和假虎刺的功效与药用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刺黄果(假虎刺)是什么?
学名 Carissa carandas Linn.
英名 Carissa、Bengal Currant
夹竹桃科(Apocynaceae)假虎刺属(Carissa)植物。原产印度及斯里兰卡,广布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我国台湾、广东、海南有栽培,主要用作庭院树种。常绿灌木,高3~6m,树皮龟裂,全株含白色乳汁。分枝低,枝多,下垂,弯曲,新梢绿色,叶节着生一对丫形锐刺,长2~3cm,徒长枝刺长达7~8cm,常分2叉。叶对生,卵形,长4~8cm,先端尖或微凹,叶厚、革质,叶面浓绿、具光泽。聚伞花序腋生,花径1.7~2.5cm,花瓣5枚,白色,基部闭合呈筒状,淡红色,芳香。浆果长椭圆形,长约2.5cm,果皮光滑而薄,成熟时深红色或暗紫红色。有长果型和圆果型两类,通常有4枚暗褐色的种子(图4-5,彩图60)。较耐旱耐瘠,对土壤适应性强,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质沃土结果较好。一般用种子繁殖,播后20~60d发芽,也可扦插或压条繁殖。苗高60cm可定植,作果品生产植距3~4m,作围篱40~60cm。刺黄果分枝低,易抽徒长枝,幼树需加强整形修剪。幼树每次抽梢需施肥,结果树春秋两季施肥。通常植后3年有收获。1~4月开花,5~8月果熟。盛产期单株可结果14~18kg。果味甜,芳香、可生食,也可制果酱、果汁、果冻,作糕饼馅或水果布丁,也有作泡菜或咖喱原料者。用糖水煮沸罐藏果肉红色,可作果品蔬菜罐头的配料。根可入药,有健胃和治疥癣功效。
印度还有变种刺黄果(C.carandas var.dulcis Wester),果小而圆,味更甜,宜作鲜果食用。大花假虎刺(C.grandiflora A.DC)英名Natal plum(Amatingula),原产非洲,花大,果美观,刺大,叶小而密。熟果可制作馅饼的馅料。
(许树培)
图4-5 刺黄果
1.叶 2.果实 3.花 4.花剖面
(李佳宁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鄂西北有虎刺这种植物吗?
如果你说的是中文学名为虎刺的这种植物,在湖北省是有分布的,但要注意,植物名称比较复杂,你说的虎刺也许并非这种,比如虎刺梅(铁海棠)、假虎刺等植物名也与“虎刺”近似。
虎刺(学名: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是茜草科虎刺属植物,具刺灌木,高0.3-1米,具肉质链珠状根;茎下部少分枝,上部密集多回二叉分枝,幼嫩枝密被短粗毛。叶常大小叶对相间,大叶长1-3厘米,宽1-1.5厘米。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绿色或具紫红色斑纹,几无毛。核果红色,近球形,直径4-6毫米。花期3-5月,果熟期冬季至次年春季。
分布于中国、印度(北部)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生长于山地和丘陵的疏、密林下和石岩灌丛中。
该种常被引种作庭园观赏,其根肉质,药用有祛风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
农村叫“老虎刺”的植物,是藤本还是木本?为啥大家晒出来的图不一样?
“老虎刺”是俗名,一种植物,通常会有很多个“俗名”。那么反之,俗名相同的植物,在植物学上,可能并不是同一种植物。
农村叫“老虎刺”的植物,据我了解的,大约有3种:
1、枸骨
枸骨可能大家较为熟兮,它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于南方山野。由于它的适应性能强,如今是很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北方见到也不稀奇了。
枸骨也叫猫儿刺、六角刺,它的刺,主要是生在叶子上。每片枸骨叶,大约有4-8根刺儿。分布情况,一般是叶子顶端3根,两侧分别有1-2根。
枸骨的花小,白色,果实虽然不大,但是成熟时很漂亮。枸骨的叶、花和果实,都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它的叶子还可以入药。
2、杠板归
杠板归是蓼科蓼属一年生蔓生攀缘草本植物,叶子三角形,这是很特别的。也被叫做“老虎刺”、“刺犁头”
杠板归是蓼科蓼属一年生蔓生攀缘草本植物,叶子三角形,这是很特别的。也被叫做“老虎刺”、“刺犁头”
杠板归的茎红褐色,上面有刺儿;叶背面,靠近叶基部叶脉周围,也有刺儿。杠板归的果实不大,成熟时蓝黑色。
杠板归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常见于灌木丛中、山谷或水沟旁。江浙、两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常见。它的地上部分可入药。
3、假虎刺
假虎刺是夹竹桃科鸡蛋花亚科植物,常见于云贵地区,以其根入药。农村也叫它老虎刺、绣花针、刺檀香等。
假虎刺是沙地土壤常见的一种常绿灌木。花较小、白色,果实成熟时黑色。假虎刺的枝干上,有长而尖的刺儿。这大概也是俗名“老虎刺”的原因吧。
以上是农村3种俗称“老虎刺”的植物,共同点就是植株上都有刺儿,其它还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提到老虎刺,想到不同的植物,也不足为奇。
备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