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经历人生坎坷的诗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经历人生坎坷的诗人是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命运坎坷的古代诗人:清高倨傲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与文采飞扬
面对命运的坎坷,不同性格的古代文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晋代诗人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的闲适生活;而苏轼则借《赤壁赋》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美句来表达自己豁达的情怀。
那么,古代文人是由于命途多舛而文采飞扬(如杜甫),还是因为天生才华横溢被屡遭排挤而时运不济(如李白)呢?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想,觉得遭遇这两种境况的古代诗人分别有之。
如李白是因为天生才华横溢而清高倨傲,不受拘束,不把当权者放在眼里,所以在醉酒之际唤高力士为其脱靴,为力士所恨,导致最后李白的贬谪。而杜甫,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长期的居无定所与漂泊不定的人生环境让他见识了太多老百姓的艰苦生活,使其诗歌文章更贴近反映现实生活,而不是空洞无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不仅仅表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记载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历史写照之用,也因此,他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传颂下来。
从自然中体会人生,从生活中领悟哲理,是古人对自身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思考与关照。在古代文人与才女的人生经历中,有的因才华横溢而清高倨傲,终被权贵排挤或因时局流放,过得凄凄惨惨;有的则因命途多舛,饱尝艰辛,在时运不济、仕途不顺的境遇下成就了文采飞扬。闲暇时整理了以下几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诗人、词人或才女们在诗词佳篇背后的坎坷人生。
才华横溢、清高倨傲之李白、孟浩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在青壮年时期也一直汲汲营营希望博取一官半职,也经常憧憬着“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的豪奢生活,神往着“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的风光无限。但当他终于被唐玄宗御封为翰林待诏后,却一时得意忘形,做出了令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不羁之事,更作出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豪迈之辞。
李白初进是由于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而李白也对自己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昏昏度日。常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有时传呼他他怠之不朝。有时接到奉诏嘱于他写文,其在醉酒之中起草诏书。后发生令力士脱靴的故事,终遭宫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遂疏之。
当然,我们后世之人多将诗仙的这种不羁行为归纳为是一个天才诗人狷介、豪放之所为。正如他所写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表现的情怀。
同样青史流芳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他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盼,或者美之名曰“怀揣一颗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
但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两则孟浩然的轶事“……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后来,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至京师,想要推荐他,结果他正与故人饮酒欢甚,不赴。韩朝宗愤怒了,不再理他。你看,这样任性使气、反复无常的人格特质也最终使得孟浩然没有在大唐的政坛上如他的诗歌般大放异彩。
与孟浩然相似的,还有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也不无关系。王安石性情刚烈,不管是与神宗议事还是与司马光、苏轼的交往,都自信太厚,不够谦逊。结果,陷于孤军作战的地步,失掉了本该得到的支持。
“千古第一才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之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因金兵入宋,遭逢战乱国破而几近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
了解李清照创作风格的人知道,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在后期不似早期那般豪迈、轻快、爽朗与充满生活激情,在南渡之后,她的作品多沉哀入骨,有泪彻泉,充满凄凉低沉之音,词作中无不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愁,如同她自己所写的“凄凄惨惨戚戚”般真实写照。
李清照在晚年过着离乱生活,而后又遇人不贤,处处都络着无法言传的哀痛。她在丈夫逝世之后,先后到过台州,上剡县,到黄岩,奔章安,又取海道到了温州,休息三个月后又经定海到明州,最终回到越州,投靠在弟弟李迒 的 家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妇人带着大量的古玩必会被人盯上。官兵平定叛乱把藏品顺手牵羊,住在平民家中,藏在卧榻之下,也被人挖开卧室的墙角偷走。李清照挺不住了,年近五十的身心,感到了疲惫。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家人已为她准备好了殓葬之物。
此时,来了一个人,他叫张汝舟,是赵明诚在国子监太学时的同学。他听说了李清照的遭遇,匆匆赶来照顾她,日夜不分地守在病榻前悉心照料,他要给她温暖,给她港湾,让她不再惶恐,不再漂泊。
赵明诚死后的第三年,李清照在病榻上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但是,她的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百余天。当李清照的病情稍稍好转时,她发现了张汝舟的用意,他是盯上了那些为数不多却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但要摆脱他却并不容易,他是不会休妻的,他不断的打骂只想把她折磨致死。
李清照也不是懦弱之人,她状告丈夫虚报考试次数,获得资格取得官职。当时宋国的法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即使丈夫获罪,妻子也要受两年的牢狱之苦。牢狱之苦对李清照来说又能怎样,只要能摆脱这个卑劣小人,关上两年也无防。好在朝中还有赵明诚和李清照的旧识与亲友,最终她只在狱中呆了九天。不管怎样,她总算从恶梦中醒来,人生还要继续,仍要前行!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王勃
这里当然要提到“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似乎他的经历,同他本人在《滕王阁序》里写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完全吻合。
多愁善感、英年早逝之太傅贾谊、“诗鬼”李贺
一个好的诗人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度细腻的情绪感知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才有的情感体验。而有时,恰恰是这样敏感、纤细的情绪触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质,才更容易造成文人心中的内伤,抑郁的情结,从而造成了他们仕途的坎坷和短命。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政论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过秦论》光耀青史。虽然贾谊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即被汉文帝诏为博士,但是23岁的时候,被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其又被称贾太傅、贾长沙。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终日陷于内疚和自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另一个被称作“鬼才”的唐代诗人李贺,虽然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但遭忌才者妒,屡遭打击,最终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李贺一生愁苦多病,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即英年早逝。忧郁善感可以成全一个诗人,也可能会成为摧毁他们的“恶之花”。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古代诗人以己之身涉天下诸事,小成而后大就,其蕴也凿凿,其义也昭昭。当所有的坎坷经历都化为诗作文章,为后人所传颂与慨叹,皆因其诗中情、词中愁常常在人们心中得以重叠。以此佳作名篇与气节风骨流芳下来,虽多坎坷磨难之命运,也赞其荠麦之细致笔端,鞭辟入里。
(完)
欢迎大家畅言评论,谈谈更多关于古代诗人、文人、才女以及名士们面对命运的坎坷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李煜坎坷多难的一生,你有哪些感触?
身不由己,命不由己的悲哀
李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情帝王,命运赋予他才情禀赋,而可怜他生于帝王之家,无心政治,终被政治所累。一生身不由己,命不由己。他的人生就如同春花,匆匆地繁华过、灿烂过,便在命运的风吹雨打中飘逝,只留下永不息止的悲情愁伤,倾注于滔滔江水中。生命短暂,恨无歇时,带着亡国之恨的春水,涌动着他的忧愁,始终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在匆匆的时光里灿烂,又留给世人无限的叹息。也许,倾覆一个南唐的沉重代价换来的是一个绝代的词人。
而在五千年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悲剧又岂止李煜?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些无处排遣的痛苦,都被雕琢成精美的诗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读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想当诗人纵情一生,却为皇位所束缚
一心扑在文学艺术上的李煜,却被推上了万人垂涎的皇帝宝座政治的漩涡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狠狠地卷在其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纵然身为帝王,也无可逃脱。
作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的屈辱
这个令人唏嘘感慨不已的可怜的皇帝,忍辱偷生,寄人篱下,在宋朝当了三年阶下囚,饱经了事态的炎凉…曾经他的笔下有那么多的昔日的香艳与奢华,如今却是一种历经沧桑的亡国的凄凉,屈辱和悲怆!可叹命运赋予他才情禀赋,却又让他生于帝王之家,他无心政治,却无奈一生身不由己…他善良,天真,多情,多愁,脆弱,窝囊,屈辱。多少次,他在梦里重游他的江南故国…然而,梦中的欢笑愈多,醒来后承受的痛苦就愈剧烈。他的人生匆匆地繁华过、灿烂过,却最后如雨打浮萍漂泊凋零,半世荣耀半世屈辱的41岁的人生留给世人无限的叹息。
这一生荣辱,满腹才华,还有那些无处排遣的痛苦..都只能付之于文墨,被他雕琢成了精美的诗篇。
“大唐第一倒霉天才”,为何这样说唐朝诗人李贺?
要说唐朝还有什么人的诗能与李白相提并论,唯有诗鬼——李贺。
钱钟书先生曾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调高气峻,构思精巧独特,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这样一位极负盛名的诗人,竟是一位人生坎坷的倒霉蛋。在他短短27年的人生里,却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坎坷。诗人的一生,就是倒霉的一生。没倒过霉的诗人,是写不出什么好句子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李贺再合适不过,他的一生堪称是倒霉蛋里的战斗机。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开始了针对李唐王室的大肆屠杀。这时,一个叫李晋肃的王孙贵族,因为实在太落魄太不起眼,居然逃脱了武则天遍布天下的情报网,致使武则天根本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支皇室血脉的存在,李晋肃因此逃过一劫。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总之几年后,李贺就在这个家庭出生了。虽身份是响当当的“唐诸王孙”,但是实际上,家里连个富农都算不上。
更惨的是,他出生后,武则天时代的血雨腥风虽早已过去,但他人生在世短短27年,就经历了德、顺、宪三个皇帝。在这期间,安史之乱留下的一堆烂摊子没收拾完,各地藩镇又一团乱,朝廷还被宦官把持着。整个时代就四个字:大唐药丸。可以说,李贺虽生在帝王家族,可从未拥有过皇室的尊贵。处于史上最繁华的大唐,却未曾赶上其繁荣盛景。不过有失也必有得。许是血脉中注定不凡,李贺自小就是远近闻名的天才。他才思聪颖,七岁就能写诗,还擅长“疾书”。
世上最怕“比你强的人还比你努力”,李贺就是天分高还够努力的典范。据记载,李贺年少时常常骑在头驴上沉吟思索,如有灵光乍现就赶紧记下来,把纸扔进跟随的书童背的口袋里,晚上回家时就是满满一口袋诗作,就连母亲都心疼他太过耗费心血。
可以说,李贺的早逝与这种“苦吟”不无关系,他是用生命在进行诗歌创作。天才也需要呕心沥血,这正是光耀后世者与泯然众人者的差距所在。在十八岁这年,李贺自信满满的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见了韩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这首诗一递上去,韩愈立即两眼放光。
这首构思新奇,读来热血沸腾的边塞诗,成功吸引了韩愈的注意。他当即下决心,一定要“捧红”这颗文坛冉冉升起的小新星。而李贺也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当代文坛小红人。信心大增的他当即觉得磨拳霍霍向科考,准备进入仕途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谁知刚刚起步,就接到噩耗,父亲病亡。按规矩,李贺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不得任官和应考。
等啊等,三年过去后,李贺立即重走科考。好在天才就是天才,李贺一路顺风顺水就考到了长安,准备参加殿试角逐进士,然而悲剧再次发生。李贺过于出色的才能惹众人嫉妒,害怕被其抢去饭碗。于是,一些小人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由头阻碍了李贺的科考之路: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其中晋与进同音,“晋肃”谐音有点像“进士”,以此说李贺应当避父亲名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否则就是对父亲的不孝。何等荒唐!
可在社会舆论面前,李贺就这样生生被断送了科考之路。郁郁不得志的李贺在韩愈的介绍下,也到地方做了个不痛不痒小官,但其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三年后,悲苦愤懑的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的千古佳句,辞官离开了长安。这句诗一直以来被众多文人雅士单独拿出来做对,但唐朝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现下半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很多在后世之中光芒万丈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往往郁郁不得志。李贺,也是一样。文路走不通,就来武的。离开长安后,李贺一路向西,参军去了前线。然而,悲剧的是李贺参军的队伍战斗力不佳,从军三年部队就被遣散,走投无路的李贺只好回到了家乡。此时此刻,李贺内心的血泪早已流干,再加上他原本身体就瘦弱,很快就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享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一生坎坷,被命运无情的堵住了所有的出路,无论是从文、做官还是从军。但他用双手为自己刨开了一条通道,用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留下无数天马行空的诗稿,成为千古绝唱。再看他的《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愈发对这个命运坎坷的“少年”肃然起敬。千年传奇算啥?万年仍不寂寞。
陆游的一生坎坷经历
诗人陆游生平经历
这个出生在战乱年间的诗人,从小就在国家割裂,民族矛盾,甚至家庭的流离失散中成长,却并没有因战乱而磨灭了自我的光辉。
十二岁就能作诗的他依靠祖上的恩荫而当上了登仕郎。后来因为自身光芒过剩盖过了当权者秦桧的孙子,而仕途不畅。后来又因为主持北伐得罪了主和派而被贬为建康府通判。在公元1165年因被诬陷被罢免官职。
政途不顺的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一展宏图的机会是在给王炎当幕僚的时候,那时他有幸在大散关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因为王炎被调回京城,北伐计划宣告破产而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当然政途坎坷的他,在文学方面却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其中最为人所道就是他的诗作,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进入蜀地生活以前的偏于文字形式的;
在蜀地生活至罢官东归时期,这个时候他的诗风由早年的追求词藻的华丽变为追求狂放豪迈,这也是他诗作的成熟时期;
晚年的他生活在山阴,经历了人生的一系列变故后,他的诗走向平稳,散发着对于生活的悲凉感叹!
苏轼经历磨难的诗句
1. 关于苏轼的经历诗句
关于苏轼的经历诗句1.苏轼的生平及经历和诗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2.关于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名句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
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
3.关于苏轼写的诗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还有一次 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苏东坡暗笑: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是江郎才尽。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徐伦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从命。
次日,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重九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啊!”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4.求苏轼的简历和经历以及他非常有名的诗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宋神宗朝,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为杭州等处地方官.复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后新党再度秉政,苏东坡又贬谪惠州,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赦还的明年,死於常州.
苏轼词精选: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舌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有感:
神游之境如亲身经历
赤壁风云梦千古英雄
人生如戏竟一坏黄土
苏轼诗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5.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一些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6.关于苏轼的诗歌的感受
第一次读到苏东坡的《江城子》时,几乎为之震撼。
那样朴素的诗句背后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种悲怆的容量悠悠然穿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穿过了薄薄的纸背,几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我想那里一定是有一种能量.那将是我所不懂的孤独的能量.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孤独或许就在几百年前的那一晚忽然发生了,犹如火树银花一样绚烂无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触摸到那电光火石般一闪的疼痛的光芒. 此时的苏东坡,正在安徽密州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刚刚39岁,正当所有的男人做事业的时候.虽然朝廷并不重用他,他仍然为一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被不为人知的孤独包围着.这时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个总是站在他的身后却又早早离开人世的女人. 几年后,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在这里,他向孤独靠近了一大步,也向思考与成熟靠近了一大步.如果说他在《江城子》里的孤独是充满苦闷的\”有恨无人省\”的孤独,那么从他在黄州的诗句里发现,他的孤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逐渐平静的夜里独自思考、饮酒放歌,他的孤独升华为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 我不是苏轼,无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一道荒凉的门廊之前,边叹息边写下诗句.然而,这种明晃晃的刺痛竟越过了九百多年漫长的时间的长河,在同样清冷的夜里,也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心.我又一次翻阅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试图在他的笔下找到答案.他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笔下,无尽苍茫地问到:\”是什么让孤独发出声响?\”一时成为所有孤独的人的箴言,是什么让孤独与孤独发生碰撞,让孤独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女作家一边问,一边浅浅地笑,笑浮浮沉沉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还有爱情,嘴角带着一丝沧桑一丝嘲讽. 我也无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这种碰撞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犹如寂静如水的长夜里,忽然的一记有朋自远方来的清脆的扣门声,那种撞击之声将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一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钟子期曾经遭遇过,相信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遭遇,一把断裂的古弦琴,一首千古流传的就是这种遭遇的见证. 全篇不见\”孤独\”二字,而此刻,而我,却读得满眼皆是,犹如满树秋色遍眼银花,乱影婆娑.文字的乱叶纷纷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一一远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现,呈一种触目惊心的颜色,有如浮雕一般,桀傲,坚硬,它站立的姿势快要让我心折. 谁会用孤独像刀子一样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谁就会像水晶那样透明,对于有同感的人来说,却是一只温暖的手. 对于一个高贵的人格来说,孤独的尽头不是一种背影坍塌下去的过程,而是一种巍峨站立起来的姿势。
7.苏轼的经历
苏轼生平
宋四家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关于李白一生坎坷的诗句
1.描写李白坎坷追求人生理想一生的诗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
2.描写李白坎坷追求人生理想一生的诗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
3.李白一生的坎坷故事
李白坎坷的故事:
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湖,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扩展资料: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4.一句概括李白的一生的诗句
1.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这是开元十八年,李白30岁时写下的一首诗。
不必我解释吧,相信要写李白的文章人都熟悉他的历史和这句话的何种含义呵 . 我认为这句话最能表达出来,不过楼上也可以借鉴!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也不错,也是李白写的,来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潇洒豪放!!不过好是好,但不太符合他人生,因为他年轻时经常图事业,并无在他失意时如此豪放,虽说他永远都不是个 摧眉折腰的人 ,当是他对于权贵,报国看得太重太重了!! 3.呼而将出换美酒,与而同销万古愁 。 这句不错,表现他豪放的性格。
实际上确实他日日离不开酒,日进三百大白 呵呵呵 4.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憩平原别邸赠玄玄》民国的 苏曼殊写的 还是不错!!形好境也好,也符合李白。 至于如何写: 首先要读《李白传》之后要明白深层的感情,得知道他的思想心情和经历,这很重要 。
(如果你大概知道也勉强吧,主要是能知道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坎坷人生)当初我看完后有一中欲哭无累的感觉。之后要有模本,推选《你还会遗憾吗》,这是我的模本。
(模本不是照抄,而是模仿他的大致思路和文章的结构) 前文 可以写出你写那人的境遇,注意别写成历史,最好以第3人称,注意要流露出感情或怜惜,其实是为了来相衬自己(相衬自己的示例就不要写了,因为那样太俗老套) 后文 (占文章4,5之1吧)注意要走出情感,来点我和要写那人的关系,以实现文章我和那人有联系,注意高潮要一层上一层直至高潮还韵味还在。最后一段很重要,要简洁些,又要不显单调,可以应用古诗,厉害的可以自己的古诗和古代古诗相得益彰,既走出古(亦是那个人)又引至今(对比自己)不行的话,那就模范高潮的余音写下去,此时结尾要自然,源远流长. 模本: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十岁遍观百家,作赋更凌相如。沉香子亭下,熏熏乎挥笔成章;碧玉金殿上,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可人的一生哪能有这么多繁华?于是——你看见高力士那恨恨的眼神了吗!你看见杨贵妃妩媚多谲的恣笑了吗?三天,你便成了一个背着“才名”的“御用文人”!难道皇帝的“赐退金”不是施舍?“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是你花月下对饮三人,放浪形骸之外,享尽了“谪仙人”的飘逸潇洒!于是你慵懒地坐在黄花梨椅子上,举觞搔头地问着:“主人为何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在你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葡萄美酒,壶觞交错,一醉解千愁!“唐朝啊唐朝!你为何宜诗宜酒不宜诗人?”你不再像从前那般“执着”,把天下疾苦通通交给了杜二去低吟浅唱……你寻白鹿,访天姥,把所有的遗憾洒在了镜湖!是啊,老天也不忍一颗诗心搁浅在功名利禄!无奈,留恋与不舍,揪着遗憾一同扔到了酒壶里!可你心中为何还有惆怅?哦——抱负不展!憾矣!那么,许我—— 采借你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借录你灵魂里的缕缕丝丝,以青冥为长剑撷取七分二寸,以流水声调演绎八音三叠。
你有芳香的魂,我要留醇厚的韵!无人赏识,你与飞仙共游天;我有机遇,我与清风同入壶!我要酿一口铁血丹心,酿一口豪气万丈!你落志出世,我怀志入世!干年后,我站在这里感悟你,立志超越你!我要用一生的完美来演绎另一种人生,让你看到另一种“真淳”中的繁华!你,还会遗憾吗?。
5.李白仕途坎坷诗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乐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⑴,玉盘珍羞直万钱⑵。 停杯投箸不能食⑶,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⑷。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⑸?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⑹,直挂云帆济沧海⑺。
6.李白的崎岖一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
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
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
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
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
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90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