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玉米要煮几分钟,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玉米要煮几分钟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煮玉米需要几分钟才熟?
一般煮玉米大概需要25分钟,开锅后15分钟就熟了。
玉米开锅后15分钟就能吃了,这样的玉米有心香甜味,味道正好,但是很多老玉米就需要煮的时间久一些,因为不容易熟透,所以需要长期蒸煮,这样老玉米醇香的味道才会散发出来。肠胃不适,可以吃一些玉米来中和肠胃,还能很好的进补。
从抗自由基角度来看,美国康乃尔大学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的研究显示,在115摄氏度下,将甜玉米分别加热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后发现,其抗自由基的活性依次升高了22%、44%和53%,也就是说,加热越长时间的玉米,抗衰老的作用越好。
扩展资料:
玉米的营养价值
玉米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及谷氨酸等。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玉米胚尖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非洲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以玉米为主食,她们患肠癌的几率很低,可见玉米有防癌作用。另外,玉米含胡萝卜素的量是大豆的5倍多,对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
营养素玉米含有赖氨酸、微量元素硒,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B族维生素玉米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烟酸等,对维护皮肤健美是有效的。
玉米营养价值高,每百克玉米含叶酸12微克,是大米的3倍;钾为238~300毫克,是大米的2.45~3倍;镁为96毫克,是大米的3倍;并含有谷胱甘肽、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硒、维生素E等多种抗氧化剂。此外,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钙,几乎与乳制品中所含的钙差不多。
玉米煮几分钟熟
甜玉米或新鲜玉米煮10到15分钟熟,黏玉米或者老玉米则需要15到20分钟熟。煮玉米时带一两层皮煮会更好,皮能有效帮助玉米锁住水份,还能使玉米保持最佳口感,同样也不会使营养价值流失。玉米取出后,沥干多余的水分,不要浸泡在水中,否则味道会变差。
煮玉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一点点盐,可以提升玉米的甜度,加了盐的煮玉米口感会更加的香甜可口。但是盐千万不能加多了,一锅玉米的话,五六克盐就差不多够了。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
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
玉米一般煮几分钟?
玉米下锅直接开启大火烧煮,烧沸之后再等待8~10分钟左右。如果是甜玉米,水烧沸之后再煮上八分钟即可。如果煮的是黏玉米,烧沸后再煮十分钟方能出锅。
1、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
2、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由于玉米资源极为丰富、廉价且易于获得,它们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其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玉米煮几分钟就熟了-简短介绍
如果是甜玉米,一般煮10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是糯玉米,则需要煮15分钟才能煮熟。煮玉米之前要将玉米清洗干净,水中加入一点小苏打和淀粉浸泡,这样能去除上面的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玉米叶子和须子也要保留下来。
玉米是我们平时经常吃到的一种食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玉米应该煮多久,煮玉米的时候应不应该去掉叶子和玉米须。其实玉米一般分为糯玉米或者甜玉米两种,甜玉米一般煮10分钟就可以了,而糯玉米需要煮15分钟才能熟。
甜玉米种含有的糖分和水分比较多,所以只需要煮一会就可以吃了,而糯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煮的时间如果不够,吃起来口感就比较粘牙,甚至还会出现嚼不动的情况,所以糯玉米一般要煮更久的时间。
玉米须和玉米叶子在煮的时候不要去掉,因为玉米须和叶子中含有一定香味和营养成分,在煮的时候能让玉米味道更香浓。玉米在清洗的时候要加入一点小苏打或者淀粉,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能将一些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清洗干净。
ok,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想了解更多关于玉米要煮几分钟的信息别忘了收藏本站哦,易本百科欢迎大家再次大驾光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88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