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工程规划三期(嫦娥工程的三期规划)

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嫦娥工程规划三期,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为什么?我国的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不同于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家族

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嫦娥工程规划三期,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嫦娥工程的三期规划)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为什么?

我国的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不同于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家族的其他探测器一去不复返,嫦娥五号将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每一步都堪称“步步惊心”。

一是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两种“挖法”齐上阵。

这个阶段,嫦娥五号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并使出浑身解数采集月壤,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就开始了为期约2天的月面工作。

“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我们将可能遇到设备故障、突发情况等诸多风险,对月壤状况也不知情。为了避免各种不可抗力带来的意外,在地面上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反复调教机械臂。”

二是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全靠嫦娥五号“自己完成”。

当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就要回家了,但嫦娥五号想带着月壤回来可不容易。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在地面起飞是有一套复杂的系统和庞大的地面队伍作保障和支撑的。而月面起飞就完全不同,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系统。

“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发射塔架,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这就给月面起飞带来更大的挑战。此外,这一切都要靠嫦娥五号自己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独立完成,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彭兢说。

三是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千里穿针、一气呵成”。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便开始一路飞奔。但仅靠上升器是不可能实现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中。

扩展资料:

探月工程三期研制过程中,国家航天局对后续的月球探测进行了论证,规划了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这两次任务目标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倡议,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这将为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相关技术的实验提供共享平台。

“这次嫦娥五号肩负着月球采样返回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天问一号也正在飞向火星的路上,我们还要飞得更远,去探测木星、小行星并建设我们的国际月球科研站。中国已经昂首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探月“三步走”收官“有看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启航

嫦娥工程三期简称?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绕,落,回。”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什么?

绕;落;回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中国的探月工程又称作“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计划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简称

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的简称是“绕、落、回”,第一步“绕”,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车就位探测;第三步“回”,

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表面软着陆采样,将样品带回地球。

嫦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科学探测业务管理、数据接收与处理、科学研究与普及。

拓展:嫦娥工程的诞生历史

1962年起,中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1994年提出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此后的10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

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

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ok,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想了解更多关于嫦娥工程规划三期的信息别忘了收藏本站哦,易本百科欢迎大家再次大驾光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884567.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