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对人不对事,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对人不对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对人不对事"的处事原则
我是《终身成长》践行班的花花。
前两天参加了昕昕举办的下班自习室,这期共读书籍《思辨与立场》。书友们讨论的特别热烈的一个话题,关于在组织中“层级主义”与“培养创造力”存在的冲突。
其中一位书友他们公司的文化是“如果你和你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请先120%的执行”,然后入职2年内的员工在公司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公司认为一个2年内的新人对公司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资格对公司指手画脚;而你的领导之所以是你的领导,一定是他的见识、眼界、经验等比你更胜一筹,所以如果你们意见不一致,请先120%的执行。
则另一位书友提出,当下级不认同领导的做法时,即使去执行了,事情的结果通常也是差强人意的。这种现象在我过往从事过的公司也是屡见不止,领导希望省事点,员工简单、听话、照做就行,时间久了下级就慢慢不思考了,领导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事情没结果那责任也在领导。
这种层级主义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最近俄乌事件难免让人联想起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一位在法院工作的书友和我们普及,苏联之所以会迅速解体,除了政策失误,更根本的原因是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大概就是上面领导怎么说,下面的人员就怎么做,不容半丝质疑,时间久了大家不思考了,等有问题出现的时候组织已经没有应对的能力了。
这样的案例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别典型,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太聪明,每次出兵打仗就给将军一锦囊,等遇到困难时将军打开锦囊说“丞相此计妙哉”,然后大家就都不思考了,结果诸葛亮死了,蜀国也就完蛋了。
一味的层级主义,会扼杀的是团队的创造力。只希望下级听话照做肯定是不行的,但一味的放纵更不行,工作根本无办执行。特别是新来的员工,本来就容易因为不熟悉而犯错误,如果再加上不按上级的指导去先执行,最基础的工作都很难执行,也会很挑战上级的心性。
怎么解决呢?
我们会有这样的畏难情绪,跟受西方文化影响久了,老是习惯两极分化有关系。在中国文化的世界里,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黑色与白色之间存在着“中庸思想”的彩色地带。
樊登老师讲过一本书《清单革命》,我现在的工作通常都会把它清单化,因为这些工作未来一定是会有其他人也需要做,那未来的人员就可以一边按我的清单执行,确保不会出大错误,然后他也可以根据自己深入工作的过程对清单做优化,这个过程既能确保工作的执行,也不会扼杀新伙伴的创造力。
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核心是中庸的思想,在层级与创造之间找一个合适的空间。
在我有限的工作经验中,对于特别有想法的下级对上级真的是一个挑战。虽然都学过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我们也得面对我们只是个平凡的人,面对下级的挑战,我们都会不舒服,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或不被人尊重。那怎么办呢?本能反应会以职位去压,结果越压越遭,事情没做好,上下级有隔阂,时间久了,也会扼杀下级的积极性和团队氛围。
稻盛和夫先生说“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我之前在厦门筹备《终身成长》的课程时,有一次志愿者定向中,一位志愿者对西装革履太难看明确表示她不愿意穿,我一下子感觉自己被挑战了,非常严肃的说了一堆志愿者该有的精神,她也很不开心。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我一直惦记这事,仿佛也在她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如果我是她,这个时候我最希望自己被看见、被爱、被包容。在会议结束之后,在众人面前我对她说“因为你是摄影师,可以不用西装革履的,你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当时她愣了一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成了最愿意支持我的人。
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个经历,非常非常感谢这个女孩,她让我体验到当碰到冲突时,我还愿意看到别人,还愿意换位思考、还愿意尝试接纳他人时,我赢得的了我自己,也赢得了被信任。
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是爱解决不了的”。当下级向上级发出挑战,其实背后的渴望是被认可,是价值感,而被挑战的上级是否也愿意尝试一下战胜自己,去看到下级的那份渴望呢?
人心是最不可靠的,同时人心也是最可靠的。真正的赢得人心,这个人便是最可靠的。
曾经有一次,我担心事情被搞砸了,不敢承接工作挑战。当时我的领导对我说“搞砸了又怎样呢,你终究是要成长的。”就这一句话,足以让我记住一辈子。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当我们这么说时,通常是已经不在乎人,可若人心不顺,事怎么能成呢,若人心顺了,事不成都会想办法让办成,这过程就是培养创造力呀。
所以呀,我们要学会“对人不对事”,事情是用来磨练让人得到成长的,我们要透过事情关心人。以人为本,视人为人,在人上磨练自己的心性!
对人不对事与对事不对人什么区别?二者的区别含义结果正确吗??二者应怎么理解解释?
“对人不对事”和“对事不对人”是当事情进展出现差错时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对方式。
任何事情,无论是工作或生活上的,其推进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或多或少的在某些环节中出现差错,出现问题时就必须解决,解决的前提要先弄清原因,弄清原因有两个面对方式,那么是选择“对人不对事”还是“对事不对人”呢?
如果“对人不对事”,出现问题就劈头盖脸责问人,此时追问原因,调查事情的情况,那么每个人本着保全自己的利益为立场出发点,在描述自己所知情况之时,必定粉饰自己,委过于人。在各方面扭曲客观事实的信息之下,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原因,那么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
如果“对事不对人”,除非别有用心,事情的参与者是不希望出现差错的。将事情的差错回归到事情的本身,冷静面对问题,就事情而追溯原因,方能收集到最详实客观的信息,调查所有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如此才能以最适合的方式快速的解决问题,推进事情向前发展,使各方面受益。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准确客观的信息。
“对人不对事”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导致从差错走向失败,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对事不对人”能够客观直面问题,在错误中就蕴育了积极因素,引导从暂时的挫折走向成功。
“对人不对事”只不过是意气用事,情绪发泄一时爽,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可能克服主观臆断,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对面问题。
“对人不对事”和“对事不对人”
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对事不对人”是潜意识里的政治正确。近来读到财新总编王烁的文章“对人不对事:只为你赴汤蹈火”,意识到“对人不对事”也是一个行为的可选项,而且与“对事不对人”并非黑白不容的完全相对。
百度百科的定义为:在做事情时没有偏袒、针对、歧视、侮辱,换了其他人也会采取同样的措施、说同样的话。也就是 不管人的好坏,只看事的对错。 不过百度百科后面接着说:非常有趣的是工作中许多事情却并不象上面的分类这么清楚。同样的一个人对同样的一件事件进行处理,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王烁老师对此的洞察如下:
对事不对人之所以盛行,原因就在于它这个模板容易操作。不计过往,不想将来,只观测眼下的可观察的分合。
“对人不对事” 即是讲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先把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的解决问题。
王烁老师对此的洞察是:
对人不对事,难在看人。对人不对事没有模板,难以操作,看人品,看运气。另外注意,这里的“人”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而不能将其外推到集体,否则就是“非我族类”的标签甚至悲剧。
对事不对人可不是什么公正无偏,而是机会主义;对人不对事也不是什么裙带主义,而属于那种对人还葆有一丝天真,因此时常被侮辱与损害的弱势群体——因为还存希望,所以易受损害。
在生活中,那些经常标榜自己“对事不对人”,也许反而在为“对人不对事”找借口,比如为一个人修改规章制度。
不管“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都只是简单的说法而已,没有绝对的标准。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群体里可能被解读得截然不同。
不过,有一个简单的策略可供参考
对事不对人 对人不对事 是什么意思?
对事不对人:一件事由众人去做。谁做的正确,做得好就认可谁,表扬谁。谁做的不正确,做得不好。就必须承担后果。担负相应的责任。那怕是自己的至亲好友也决不会姑息迁就。(这是公正严明的表率。应大力提倡。)
对人不对事:一件事由众人去做。无论众人做的如何正确。如何好。都无关紧要。至亲好友(那怕做坏了,做砸了)必须受到嘉奖,表扬。(这是行私舞弊,渎职的表现应坚决取缔。)
ok,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想了解更多关于对人不对事的信息别忘了收藏本站哦,易本百科欢迎大家再次大驾光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88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