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族的传统舞蹈,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族的传统舞蹈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
长鼓舞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其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传承价值
瑶族长鼓舞的舞蹈语汇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它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等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平地瑶独具的长鼓舞文化,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长鼓舞以独特的击鼓节奏,刚劲敏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瑶族人民勇敢刚强的民族性格和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千百年来瑶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连南排瑶文化身份的标志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也为研究排瑶的族源历史、生产劳动方式、文化艺术的形成及习俗信仰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
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主要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表演时,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
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先民对民族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先的敬祭信仰,多在盘王节、春节或喜庆丰收、祭祀先祖“还盘王愿”以及一些祭祀礼仪中表演,以示对盘王和祖先的敬祭及迎祥纳福的祈愿。
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主要包括“盖新房舞”和“造鼓舞”,其中盖新房舞以“莲花盖顶”“漂洋过海”“金鸡展翅”等动作表现“寻屋地”“挖屋地”“砍木”“上梁”等盖新房的全过程;造鼓舞的基本动作有寻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架马、锯鼓木、刨鼓木等,共计12个,表现出祖先“造鼓”的全过程。
扩展资料:
表演形式
小长鼓舞主要以建造房屋为表现内容,舞蹈根据现实生活中建房的程序模拟建房的二十四个动作,以表现建房劳动的全过程。
小长鼓舞向来有“七十二套路”之称,所谓“套路”是舞蹈在表现建房的二十四个程序时,将二十四个表现性动作分别与“莲花盖顶”和“飘摇过海”(或“行江”)两个程式性动作相结合构成相对独立的二十四组。
每组称为一套,每套由三个动作组成,即:“莲花盖顶”、表现性动作、“飘摇过海”(或“行江”),每套动作均需在东、北、西、南四个方位上各表演一次,回到原位后再做第二套,使其七十二个动作形成统一的整体,以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舞蹈,但是在吉林那边的朝鲜族也会有长鼓舞的传统,瑶族的长鼓舞历史是很悠久的,它在瑶族传统节日里面有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朝鲜族那边,长鼓舞是来自印度那边的细腰舞,后来通过朝鲜族改良,就变成了朝鲜族的长鼓舞,瑶族在中国华南地区分布的是比较广泛的,最开始的时候瑶族人民是在长沙,武陵和五溪等地区住的,后来慢慢的就向南边迁徙,由于瑶族人信仰神仙,因此他们会用长鼓舞去崇拜图腾,所以之前都是用在祭祀里面的。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哪个族的传统舞蹈?
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流传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主要特色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舞蹈动作矫健粗犷、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
按表演形式分,瑶族长鼓舞包括“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种类型。按表演人数分,它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桩”“矮桩”之分。
ok,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想了解更多关于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族的传统舞蹈的信息别忘了收藏本站哦,易本百科欢迎大家再次大驾光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88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