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四川春节习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详细讲解下四川春节习俗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看看吧。
四川的春节风俗有什么呢?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带着鞭炮、香烛和纸钱去祭祖坟,初二至初五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糖果、鸡、蛋、酒、烟等礼品。
正月街头要耍灯,过去四川民间,每当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民间耍灯活动,为祈祷新年农、工、商丰收,从正月初一开始耍灯,主要内容有龙,狮,牛,幺妹彩船等,还有由男女青年人组成的"打莲花",其中有趣的舞水龙,火龙,晚上一般要举行耍灯巡游,而且水龙舞时龙口含珠喷水,以示风调雨顺之意,舞火龙时龙口要喷火,以示五谷丰登,每年当正月十五过年结束时还有烧灯仪式,就是把灯烧掉以表示大年结束。
四川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过年指农历腊月末到翌年正月初这段时间,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川人最重要的最讲究的节日。过年有吃腊八粥,祭灶,贴门神春联,过除夕,春节和元霄等到过程。
到了腊月初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吃腊八饭了。在煮饭的时候,把花生米、核桃仁什么的和米一起下锅去煮,注意了,所加的这些东西除米之外,必须要有八种哦。等饭煮好了以后,年长的人就叫子孙聚在一起吃腊八饭,
腊月二十三,是各家各户打扬尘的时间了。在这天,每家都会找一根长杆,在杆上绑一把扫帚或是一大把带竹叶的竹枝,用它来打扫房屋顶部的蜘蛛网、灰尘什么的。经过这样一打整,整个屋子就清爽多了,就可以干干净净等过年了。要是这天没有时间打扬尘的话,那就要等到腊月二十七了,因为腊月间打扬尘可不是在每天都行的哦,只有这两天才行,这是规矩。这天晚上,还要焚香、点蜡、烧纸钱来请灶神来家过年的,感谢菩萨赐于的食物,至于什么时候送灶神,我就不记得了。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是说,在腊月二十七、八这两天,二十七号是不出远门的,在外地的人二十八号这两也不回家,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只知道这一句话的含义。
除夕。除夕是年末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此日设荤牲酒醴,杀鸡炖肘祭敬天地祖先,全家团聚,吃团年饭。年饭要有鱼,要煮得多,叫做有余有剩。当晚扫净灶房,迎灶王菩萨。到子夜时,燃放鞭炮以避邪。子夜过后或长明烛光,终夜不睡,叫做守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则向长辈说些祝福的话,呵呵,祝福的话越多讲得越好得的压岁钱也就越多哦,近年来,都是早早吃完年夜饭,守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12点正,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对了,除夕夜是要洗脚的,这可和平常的洗脚不一样,今天要找一个大盆子,一家人坐在一起,洗去即将过去一年的各种不如意。有的家庭还会在灶塘里点上一个油灯,加满油,让灯亮通夜,这叫长明灯,祈求家人幸福长寿。
正月初一,老一辈的在除夕夜就会在家的大门口放上一捆柴禾,初一早上男主人(女人在这天是不能首先去开大门的哈)开门将柴禾抱进屋,大家猜对了,这就是取抱财进门的意思。早饭一般都是汤圆或者面条,同样是男主人来煮(原因我不知道)。吃过早饭,大家就轮流出门(今天白天是不能锁大门的哦)到处去转转、登高,说的是出门望转(赚)嘛。中午吃青菜煮的稀饭,意为今年家人和和睦睦,清清净净(就是不吵架的意思)。晚饭也是稀饭或者汤圆、面条,全天忌荤。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不晾晒衣服啦,不扫地啦,不打骂小孩子啦等等老规矩,多得很。
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四川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也就是串门)。
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还有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在城区里要逛庙会。白天的时候庙会、茶馆非常热闹,有非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四川春节的风俗是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米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扩展资料: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四川过年的习俗?
四川过年的习俗如下:
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他们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四川过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也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大盘点,全国各地过年风俗大不相同。
1、祭灶: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这一天,老人们会 “请”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挂在厨房。厨房内方桌上,摆上红枣、核桃、柿饼、灶糖等四盘“干果”,前三样可随机变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须有。
2、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4、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5、倒贴“福”字: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8、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9、拜年:新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春节习俗大盘点
四川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四川的春节习俗有以下:
1、忌动刀
“过年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过春节的时候,忌讳动刀子和剪子,刀、剪都太过锋利,容易伤着人因而流血。这年节喜庆时分,很多人认为流血见红十分的晦气,因而有了这样的说法。
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俗语,“正月剃头死舅舅”,也让人十分的忌讳。因为许多老年人都会在过年前,提前让家里人剪指甲,剃头发,免得拖到正月里去。
2、扫扬尘
腊月23过完小年后,就可以扫扬尘了,说是23这天,灶王菩萨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所以23之前的痕迹不能扫掉,腊月24这天就可以打扫了,在四川民间的说法是,扫除一切不干不净的东西,也蕴意扫走霉运,病痛等等不好的。
3、游杜甫草堂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4、走人户
四川过年,初一至初三白天需“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5、逛灯会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扩展资料:
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央视春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把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入到狂欢之中,打造“普天同庆,盛世欢歌”的节日景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ok,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边,想了解更多关于四川春节习俗的信息别忘了收藏本站哦,易本百科欢迎大家再次大驾光临!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88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