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 这句话毁了多少孩子

近来,焦虑笼罩着我。我的儿子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我一直在以“陪伴式辅导”方式引导他。然而,每当他在做题时频繁犯错,我就忍不住愤怒地对他怒吼:“你能不能用点心啊?成绩不行,怎么能升重点中学?”他面对我总是茫然,似乎这与他无关,甚至漫不经心地表

近来,焦虑笼罩着我。我的儿子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我一直在以“陪伴式辅导”方式引导他。然而,每当他在做题时频繁犯错,我就忍不住愤怒地对他怒吼:“你能不能用点心啊?成绩不行,怎么能升重点中学?”他面对我总是茫然,似乎这与他无关,甚至漫不经心地表示“没必要”。

“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 这句话毁了多少孩子

这种情景在我和儿子的相处中屡屡上演。我一度希望丈夫能对儿子施加管教,然而,丈夫告诉我:“孩子还小,需要慢慢来。”的确,儿子只有12岁,但在这个智力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怎么能听任他的性格发展呢?

我一直认为儿子很聪明,只是不够努力。然而,我对儿子的这种看法可能正是导致他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教育专家钱志亮教授的观点让我醍醐灌顶,他说:“孩子因被夸‘聪明’而产生优越感,但却不会因‘不努力’感到羞愧。”

这句“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的话,正是让孩子深陷“自我妨碍”的困境。

“被误解的聪明论”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标签效应”。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后,他的行为往往会与标签相符。而对于还未建立完善价值观的孩子来说,被贴上“聪明但不努力”的标签,他们可能会误以为:聪明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即使努力了却仍然学得不好,那么“聪明”的标签就会被“笨”的标签替代。

我在一部韩国独幕剧中看到了这一点的生动例证。女主丹菲是一个自卑且消极的高三学生。她因数学不好而放弃学业,甚至在高考当天缺考。虽然她的行为看似无理取闹,但她在剧中的回答却引发了我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我从未努力过,我怕全力以赴后仍然失败。”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剧中人物,许多现实中的孩子也在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骄傲而偷懒,不愿面对挑战,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误解。这些都是“被误解的聪明论”所导致的。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是思维模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通过一项实验表明,成长性思维会让孩子越挫越勇,更容易成功;而固定型思维会使孩子逃避失败,趋向平庸。同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意味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通过题海战术,也不是通过过度强调他们的聪明,而是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也被称为“发展性思维”,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这种思维模式将关注从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培养这种思维模式的方法有哪些呢?

1. 用积极对话取代贴标签:家长常常使用“你很聪明,但是……”的表达方式,这其实是在将聪明和努力对立起来。改用鼓励积极发展的方式,比如“你已经努力了,再坚持一下,会有进步的”。

2. 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过程中,强调努力、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背后是付出的努力。

3. 从失败中学习:教导孩子从失败中学习经验,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避开失败。

4. 赞赏努力而不是结果:当孩子付出努力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让他们明白努力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

5. 设定挑战性目标:帮助孩子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有机会不断尝试和进步。

不论是在教育还是在生活中,成长性思维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式。通过重视过程、努力和学习,孩子们可以培养出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走向成功的道路。这是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当为孩子们创造的健康成长环境。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立场或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小黄同学,本文链接:https://www.vibaike.net/article/1211280.html

(0)
小黄同学小黄同学

相关推荐